時髦館

位置:首頁 > 愛情 > 感情

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主客觀的統一

感情1.35W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於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的世界觀......

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主客觀的統一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於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由於人們的生活價值目標不同,人們的幸福觀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幸福觀。
“幸福”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課題。但究竟什麼是“幸福”?處在不同社會角色和不同生存狀態、生活狀態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表達。從廣義上講,“幸福”就是人由於境遇和生活舒適而產生的一種主觀精神活動,是人內心一種持久的、穩定的滿足感。
東漢《說文·解字》對“幸福”一詞的解釋是:“幸,吉而免兇也”“福,佑也”,兩個字組合起來,就是期望保佑,趨吉避凶的意思。這也是“幸福”一詞被創造出來的本意。從“吉而免兇”可以看出,老祖宗創造這樣一個詞,表達的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幸福”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它既是講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也是講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二者有機的結合。兩年前中央電視臺策劃了一個“你幸福嗎?”的採訪活動,隨機在街頭對各種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進行提問,很多人就此編了很多短信來調侃。這個策劃的主題沒有問題,但如此簡單、隨便地問人家“幸不幸福”確有不妥。問話者首先得了解對方的幸福觀是什麼,得對對方的生存狀態、生活情況有所瞭解之後,才能發問。貿然去問人家是否“幸福”,人家肯定難以回答。你突然問我,我也不好回答。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幸福”,必須先把“幸福”這個概念搞清楚。
幸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何謂“主觀”?主觀,是人的一種主體活動,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是精神。何謂“客觀”?客觀,是外在的不依賴主體意識的真實的存在,是物質。

歷史上曾有兩種對立的說法:一種是把幸福歸結爲禁慾主義,認爲人的物質慾望即爲邪念,肉體的需要即爲罪惡,必須加以壓抑和禁止。在中國古代,程朱理學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慾”就是這個意思。另一種則把幸福歸納爲純粹感官享樂,強調人的物慾享受,否定精神生活。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失之偏頗。我們不能否定人對物質的正常渴求,但單純的追求物質享受也絕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於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的世界觀......

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主客觀的統一 第2張

我以爲,幸福首先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主觀的體驗與感受,是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一種心理體現,是人的一種主動的精神追求行爲。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說過:“人生的本性就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馬克思也說過,人類有三大需求,即要生存、要發展、要享受。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幸福的感覺,也會通過各種努力去追求這種感覺,這就是一種主觀的能動行爲。在這種行爲中,主體本身是載體,而內心的衝動則是原動力,是人類一種自內向外的主動探求行爲。法國哲學家盧梭說,“經驗告訴我們,追求幸福乃是人類活動的唯一動力。”

但“幸福”也不僅僅侷限於此,因爲任何主觀的行爲在沒有客觀的支持下,由於缺少根基,只能是空中樓閣。獲得幸福感的客觀條件是人類基本需求的滿足,包括獲得生存、安全、自由、健康等條件。人,必須先是一個活着的生命體,在生命體存在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去獲取“幸福”,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幸福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是相輔相成的。幸福就是在物質追求的基礎上得到的精神快樂。物質和精神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割裂的。物質是精神的基石,而精神又是物質的外化。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首先是最崇高的理想,其次纔是金錢;光有金錢而沒有最崇高理想的社會是會崩潰的。”馬克思也說過:“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由此可見,物質需要的儘可能滿足是實現幸福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我們不能說物質條件優越,就一定幸福;物質條件不優越,就一定不幸福。實際上,因物質需要的滿足而產生的愉悅感,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但精神幸福則爲人類所獨享。物質幸福是初級、短暫、淺層次的,精神幸福纔是深刻、持久、永恆、高級的。西方古代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過,“幸福與否,乃靈魂之事,幸福不在於衆多的家畜與黃金,而在於神聖的靈魂上。”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們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實踐中,由於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感到精神上的滿足。幸福觀是人們的世界觀......

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幸福觀是主客觀的統一 第3張

幸福指數的高低與一個人的價值觀有極大的關係。價值觀是什麼呢?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感官思維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一個人認定什麼事、什麼目標最有價值,他就會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去成就。醫生的幸福是病人康復,老師的幸福是學生成才,農民的幸福是春天播種、秋天有個好收成,公務員的幸福是辦了好事實事、獲得老百姓的認可,爸爸媽媽的幸福是兒女聽話孝順、兒孫滿堂。有的人已經位高權重,還在爭權奪利,謀求王侯將相;有的人早已家財萬貫卻貪心十足,不富甲天下誓不罷休。有的人雖然無職無權,但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樂天知命,活得有滋有味;有的人雖然粗茶淡飯,但知足常樂,從不怨天尤人。這就是價值觀不同導致的巨大心理追求差異。
幸福的感覺和人的心理狀態也有很大的關係,同樣一件事、同樣一個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中會有完全不同的印象和看法。如果我們以溫情的心態看世界,春花固佳,秋葉也美,如果以厭惡的心情觀人世,就會覺得滿目蒼夷、一地雞毛。宋代的無名和尚有一首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就是說,只要心情好,天天都是好日子。大家看過《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本來春來春去,收拾一下花園繽紛的落英,是很正常的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但黛玉由於深深地愛着寶玉,想說不敢說、欲愛不能愛,所以愁腸百折、萬般無奈,看到落花也生出如此沉重令人唏噓的傷感和絕望。還有《西廂記》裏的崔鶯鶯,由於她的心上人張生赴京趕考,相思感懷,看到層林盡染的山巒,不是感覺賞心悅目,而是發出“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的感嘆。這都是“景由心造”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