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視 > 內地劇

《五星紅旗》央一熱播 導演迴應網友質疑

內地劇1.37W

廣東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項目、由廣東南方電視臺立項、浙江長城影視傳媒集團和廣東南方電視臺聯合投資出品的建黨90週年獻禮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自1月26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以來,收視一路飄紅,在全國29省網取得平均2.91%的收視率。

《五星紅旗》央一熱播 導演迴應網友質疑

廣東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項目、由廣東南方電視臺立項、浙江長城影視傳媒集團和廣東南方電視臺聯合投資出品的建黨90週年獻禮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自1月26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以來,收視一路飄紅,在全國29省網取得平均2.91%的收視率。根據央視索福瑞的統計數據“收看該劇的國內人數已經超過4.5億人次,預計觀看人數將突破6億人次”。

無論是風華正茂的錢學森,還是“娃娃博士”鄧稼先,抑或是年近古稀的毛澤東,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科學家們身上所透露出的“兩彈一星”精神,也讓不少80後、90後年輕人備受鼓舞,“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雖然物質條件極度匱乏,但人們卻有着一顆顆金子般的心!”但同時,也有網友質疑這部戲“劇情有硬傷”“演員不大氣”……對於這種種質疑,記者昨日採訪了本劇導演王曉明。

○劇情有硬傷?

只看片段容易誤解

導演王曉明曾說,這部戲最大的看點在於“真實”,“它揭祕了很多當時的歷史決策和當時所遇到的國際大環境的威脅。例如造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美國的艦隊都到臺灣海峽了,蔣介石和歐洲國家都派了特務,都不希望中國的原子彈製造成功。”爲了保證這些揭祕的資料都是真實的歷史,編劇翻閱了很多當時製造“兩彈一星”元老的回憶錄,經過反覆修改才定稿。

但日前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卻委婉地表示:“我不知道編劇仔細查過資料沒有,反正他的歷史功課不及格。”爲什麼會有此番言論?錢永剛說,上世紀50年代末,黨中央提出了研製“兩彈一星”的任務,當時的“兩彈一星”指的是導彈、原子彈和人造衛星,而電視劇中則想當然地將其說成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錢永剛認爲“這是非常缺乏歷史知識的表現”。據他介紹,三年困難時期,許多大型項目或下馬或暫停,但導彈和原子彈的研製仍在進行,當時的口徑是“兩彈爲主,導彈第一,地對地導彈是重中之重”。

對於錢永剛的質疑,王曉明解釋說,現在劇集尚未播完,前面的劇情大部分集中在製作導彈和氫彈的過程,因此如果僅僅看這些片段,很容易產生誤解,但後面10集的劇情集中在製作導彈上,因此只要完整地看完此劇便會對兩彈一星的具體指代有明確的認識,在這一點上,編劇並沒有犯歷史性的錯誤。

王曉明還補充,這部戲有別於其他反映科學家電視劇的地方在於不僅反映科學家們本身,也反映了那個時代。“在劇中,對當時的中蘇、中美關係,包括對當時大陸和臺灣的關係,都做了相當多的闡述,讓觀衆們能更好地從那個時代理解人物本身。”

○演員不大氣?

人物需要藝術創造

錢學森是《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這部劇的靈魂,因此飾演錢學森的陳建斌也吸引了觀衆們大部分的“火力”。據之前片方消息透露,投資方選擇由陳建斌出演錢學森時,主要考慮到他曾在《我親愛的祖國》中出演過以錢學森爲原型的方學桐,並有過出色的表演。此次陳建斌可謂二度飾演“錢學森”。而陳建斌自己認爲從外形上講,自己與錢學森不怎麼像,只有努力把自己的演技融入角色,從神似取得成功。

11年後再度飾演這個角色,談起電視劇,他無限感慨:“當你看到那些史實的時候,你真的會爲他們所感動,覺得那個時代老一輩知識分子身上的細節是能滌盪我們的靈魂的。”雖然陳建斌如此投入,但在該劇播出幾天後,觀衆似乎對陳建斌版的錢學森有一些微詞,有網友認爲陳建斌所飾演的錢學森顯現出一股“平俗之氣”,“陳建斌把書香錢家的‘海龜’錢學森演成了走西口的‘奮鬥男’。”微博網友“校譯述”這樣說。更多網友則認爲陳建斌把《喬家大院》中的痞氣帶到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中,讓錢學森少了點“高雅”的味道。更有觀衆指出,“陳建斌爲了表達深沉,把語氣硬憋着,其實錢學森應該是一個特別機敏、語言能力十分自如、流暢的人。”不過,也有網友爲陳建斌抱屈:“錢學森是人不是神,哪來那麼多‘神性’?陳建斌演得還是很接地氣的。”

陳建斌的表演是否有些過火?王曉明不這麼認爲:“我們拍的不是傳記片,所以需要一定的藝術創造”。如何拿捏藝術創造與真實之間的度?對此王曉明說,“這些藝術創造主要爲了反映當年錢學森乃至那一代科學家作爲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

○插曲有來頭?

與楊振寧不謀而合

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貼吧中,記者意外發現,片尾曲《中國男兒》引起許多網友的討論,這首氣勢磅礴的歌曲甚至被有些網友稱爲“最給力的主旋律歌曲”,還有些網友追溯其來歷,發現原來這首歌大有來頭,不僅是五四時期的“流行歌曲”,竟然還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有關係。

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第一集中,新中國成立後,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9天的鄧稼先就毅然決定回到新中國,臨行前他向自己同窗好友楊振寧告別,兩人在電話裏同聲高唱:“中國男兒,要將隻手撐天空。睡獅千年,一夫振臂萬夫雄……”這首歌令人熱血澎湃。據說,鄧稼先、王淦昌等一批當年從海外歸來的學子都很熟悉並喜歡唱這首《中國男兒》。後來,楊振寧在一篇回憶鄧稼先的文章中說:假如有一天,哪位導演要攝製鄧稼先傳,我要建議背景音樂採用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一首歌:《中國男兒》。

有網友據此認爲,這首《中國男兒》是因爲有了楊振寧的“欽點”而成爲了片尾曲。而王曉明則說,之前自己並沒有看過此篇回憶文章,選擇《中國男兒》是源於自己看過多篇均有提及此曲的傳記類文章,當時覺得完全切合此劇要表現的韻味才做此決定,“這完全是與楊老不謀而合”。

這首《中國男兒》到底什麼來頭?一本1953年出版的《五四運動史》這樣記載“悲壯高昂的《中國男兒》曾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爲廣大愛國青年所傳唱。”可以說《中國男兒》在1919年就已是很流行的歌曲了。有資料顯示,周恩來、蔡和森、蔡暢、聶榮臻、陳毅等當年在海外勤工儉學時也愛唱這首歌。1921年春天,這批中國學子要在法國參加一個公共集會,集會時要求各國學生都唱自己國家的國歌。因爲當時中國處在北洋軍閥政府的統治之下,所謂“國歌”是取自《尚書》的“卿雲燦兮,纖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曲調拖沓,於是學子們便把這首《中國男兒》在集會上高唱起來,沒想到大受歡迎。

記者 吳敏 實習生 周素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