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視 > 內地劇

《最後的大東巴》谷雪兒:用鏡頭搶救文化遺產

內地劇1.98W

記者 尹春芳  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深圳作家谷雪兒撰稿並執導的紀錄片《最後的大東巴》真實地記錄了大東巴神祕的生活,探尋納西文化的源頭。

《最後的大東巴》谷雪兒:用鏡頭搶救文化遺產

谷雪兒

納西族東巴舞表演

《最後的大東巴》片首畫面

(微博)記者 尹春芳

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深圳作家谷雪兒撰稿並執導的紀錄片《最後的大東巴》真實地記錄了大東巴神祕的生活,探尋納西文化的源頭。劇組花了六年的時間,記錄了大東巴(納西族最高祭司與智者,集歌舞經書史畫醫祭卦等爲一身,是東巴文化實際的傳承人)主持的儀式、納西殉情文化、當地的風俗等內容,在國內外諸多點映場所均受到好評。該片已經在雲南衛視(微博)、深圳大學等地上映,目前已參加“陽光衛視首屆華語紀錄片獎”大賽。近日記者採訪了谷雪兒。

記者:當時拍這部紀錄片的緣起是什麼?

谷雪兒:最早我被納西文化吸引的是它的象形文字。再後來,又被納西那令人敬畏的“殉情”文化所吸引。2007年,我出版了長篇紀實文學《納西人的最後殉情》,引起了社會的反響。其實無論納西本民族、或中外研究納西族東巴教的學者們,都在積極搶救這個文化遺產,但多以書籍的形式出現。但對於東巴教來說,缺少了儀式場面,只能說研究者只完成了一半。所以,我決定用鏡頭來記錄。

記者:歷經六年拍攝,行走滇川兩省,深入與世隔絕的古老村落,在拍攝中,遇到的難題是什麼?

谷雪兒:其實除了交通的艱辛之外,我覺得最難的是,完成心理壓力的調適,克服那種幾乎崩潰的心理。此外,還要面對很多預料之中卻必須要克服的困難,比如,我先後進去三次,腳趾甲走掉了四個,一條腿由於摔傷感染不能及時治療而差點被鋸掉。這種“苦難”不是一般拍片者所能承受的。

記者:你是如何說服當地人配合拍攝的?

谷雪兒: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我能做的也就是以心換心。白天我會幫他們掃院子,劈柴、挑水、給他們的老人梳頭,感動他們。後來他們允許我睡到外面的屋檐下。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一天晚上我正在外面走廊睡覺,忽然那家的主人把我叫醒,他把我帶我到了一顆大樹下,我們坐在樹旁的大石頭上一口酒一口肉地聊天,那次讓我瞭解到很多拍攝信息。

記者:困難有很多,而你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谷雪兒:我的答案是熱愛。只有熱愛才能不計後果,不求回報。不管是苦、樂、質疑、艱難都能咬牙挺過來。完成這個片子,對我而言也是一種成長,它鍛鍊了我的勇氣、膽量,考驗了我的智慧和信念。

記者:紀錄片的作用是解釋,而你是詩人、是作家。你是如何看待這種真實記錄與虛擬寫作的關係?

谷雪兒:相比於虛構,真實的東西更能打動我。在我看來,真實具有一種強大的,直指人心的力量,這也是爲什麼我選擇寫實地呈現納西文化的原因之一。

記者:你希望《最後的大東巴》能帶給觀衆哪些思考?

古雪兒:《最後的大東巴》記錄了七位大東巴,他們中有四位已經離世了。這部紀錄片是一部無法複製的作品,不僅會成爲人們研究納西文化的史料,更記錄了他們的歷史。我希望觀衆會從這部紀錄片中看到納西文化,並且看到它漸漸消失的痕跡,從而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加以反思。

記者觀察

民俗題材成爲紀錄片新熱點

在商業文明風靡全球的時代,作爲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載體之一的民俗文化正隨着不可抗拒的現代化而黯然遠去。自中國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啓動以來,民俗紀錄片擔負起了挖掘和整理傳統民俗文化的重任,其學術和文獻價值受到重視。因此記錄文化的消失和尋找文化的記憶成爲紀錄片新的表達主題。

近幾年,我國涌現出一大批以民俗文化爲題材的紀錄片,諸如《客家情》、《康巴婚俗大觀》、《清江源》、《良溪古村》、《張家界土家婚俗》《最後的大東巴》等紀錄片都是從不同視角不約而同地關注某一個區域的特定民俗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民俗紀錄片內容也更加具體化,不僅專門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某一個側面,如傳統節日、習俗、婚喪嫁娶等內容,更側重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然而,由於拍攝視角、原則和手法的不同,拍攝出的影片也並非完全屬於影視人類學的範疇,更多的藝術欣賞片、新聞紀錄片混雜其中,而民俗文化通過影像得到更好的被保留和傳播。

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的紀錄片《最後的大東巴》真實地記錄了大東巴神祕的生活,探尋納西文化的源頭。創作者表示:“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文化漸漸消失的痕跡,也凝聚着我們的一種人文關懷。我拍攝的七位大東巴已經有四位已經離世了,也無法再拍到,尤其是一位於2008年去世的納西歌王,而片中記錄了他們生前和葬禮的珍貴鏡頭。”

根據記者的觀察,如今紀錄片不僅僅客觀記錄和再現拍攝對象思想行爲,還通過創作者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對民俗事象題材進行篩選,對所要表達的主題進行提煉,以達到挖掘和關注人物內心情感、精神層面,蘊含和揭示人文關懷的理念。

鏈接:相近題材

民俗紀錄片《客家情》

該片以民俗紀實與情景再現等多種方式,多視點解讀中國傳統文化裏的客家文化。通過展現與客家有關的山水、風俗、飲食、民居、工藝、戲曲以及經濟、人文線裝,全景式地展示和詮釋客家文化的靈魂。

《康巴婚俗大觀》

該片以多縣地方婚俗爲民俗場景,拍攝了從相戀對歌到提親說媒、迎娶、婚慶典禮的全過程,並加入了些許情景劇的編排和電視紀錄的鏡頭語言,增添全片觀賞性的視覺效果和成片的整體性。

《清江源》

這是一部反映利川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的紀錄片,不僅呈現了清江源、騰龍洞等自然景觀,而且也展現造紙人家、竹林、喪葬文化、民歌王牟其祥、民間藝術大師吳修富及其他民間文化等。

《良溪古村》

該片是江門市首部反映本土古村文化的紀錄片,展示了良溪古村風貌、民俗、建築等,並通過村民和專家訪談,撫今追昔,回顧“羅貴南遷”這一廣東移民史大事件的背景。

《張家界土家婚俗》

這部長約41分鐘的紀錄片通過對土家民居、土家婚俗、土家歌舞等一系列風土人情的記錄,充分展示了張家界地區土家族獨特的藝術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尹春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