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影 > 華語片場

對話何平、李少紅:做乾乾淨淨的電影頒獎禮

在本屆盛會亮相之前,新浪娛樂獨家對話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導演何平、李少紅,介紹表彰大會“復活”經過,披露獎項評選方式及出爐全過程,詳解植入廣告與商業元素的空間劃分。影片先後在溫哥華、釜山、香港等國際電影節斬獲大獎,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

對話何平、李少紅:做乾乾淨淨的電影頒獎禮

年度表彰會重見天日,何平李少紅高舉紀念杯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海報

2010年度表彰大會海報

對話:魏君子

每隔兩年分別在內地、香港、臺灣三地輪流舉辦的“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此番花落內地,即將於1月10日在海南拉開帷幕,150位兩岸三地著名導演將齊集一堂。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盛會將同時舉辦“2011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分別評選出年度導演、年度影片、年度青年導演、導演眼中的男演員、導演眼中的女演員、年度編劇、年度港臺導演、傑出貢獻導演等諸多獎項。

這並不是年度表彰會的首次亮相,在2005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就曾經舉辦過一次,此後因種種原因獎項停辦,一直到2011年,才重新開張,再度評獎。“6年一盛會。”導演李少紅如是說。與此同時,要乾乾淨淨地評獎,不滲透商業元素,連評委會主席何平導演都要到最後揭曉才能知道評獎結果,也是“2011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的一大特色。

在本屆盛會亮相之前,本站娛樂獨家對話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導演何平、李少紅,介紹表彰大會“復活”經過,披露獎項評選方式及出爐全過程,詳解植入廣告與商業元素的空間劃分。

目錄

【壹】導演協會誕生記

【貳】獨家對話

初衷:用專業目光審視年度 中斷:第一次頒獎禮很成功

復活:行業需要榜樣的力量 評選:按國際慣例投票評獎

贊助:與評獎空間劃分清楚

【叄】盛會解讀

1、大陸導演堅持人文思考 2、臺灣導演解決雙贏困境

3、製片人以什麼姿態搶錢 4、降低導演協會入會門檻

【附錄】

1、研討會主要議題 2、評委會導演簡介

在本屆盛會亮相之前,新浪娛樂獨家對話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導演何平、李少紅,介紹表彰大會“復活”經過,披露獎項評選方式及出爐全過程,詳解植入廣告與商業元素的空間劃分。影片先後在溫哥華、釜山、香港等國際電影節斬獲大獎,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

導演何平是本屆表彰大會評委會主席

李少紅也是早期導演協會的創始會員之一

【壹】導演協會誕生記

“今天到何平那兒開會,何平請客,明天到少紅那兒開會,少紅請客。我們整個導演協會,只有一個祕書是領工資的,剩下所有人都是義工。”導演何平如是說。

他口中的“導演協會”,全稱叫做“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成立於1992年,是在民政部正式註冊。在此之前,香港、臺灣都已經成立了工會性質的導演組織,只有大陸還沒有。兩岸三地的導演們若想要建立對話、溝通交流,大陸方面尚沒有相應對接的組織,於是當時幾個導演提議,有沒有可能成立一箇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而且這個協會不屬於影協,而是獨立的。

後來,謝晉、謝鐵驪、滕文驥、謝飛等導演牽頭,報到相關部門,“我跟建新、少紅那時也是第一批的創始會員,當時我們還年輕。”何平回憶,當時這個協會叫什麼名字,讓大家覺得很麻煩,原因在於名稱中不能帶有“中華”,因爲這個組織的管理不涵蓋香港、臺灣、海外,所以,得叫“中國”某某協會,而中字頭所有的協會必須由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簽字纔可以。那時候,一些資深的老導演輾轉找到了當時的李嵐清副總理,由他批准後,成立了中國電影人導演協會。

一個可爲三地電影人對話提供平臺的民間機構就此誕生。研討會也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原定是三地每年輪番舉辦,第一屆香港,第二屆臺灣,第三屆大陸,結果導演們工作太忙,每年碰頭成了奢望,於是改成了兩年一辦,三地6年一個輪迴,導演們聚在一起,來一場暢快對話。

“研討會是我們導演協會主要要辦的事情之一,其次成立這個導演協會,有一個最基本的工作方向,就是要替導演維護權利,所以導演協會就有了法律顧問。因爲現在香港、臺灣的導演來大陸拍戲的越來越多,他們對大陸的東西不太瞭解,所以就這麼相互配合。”導演何平介紹。

導演協會成立至今已有19年,在這其中,協會的領導層經過了許多次換屆,執委會也宣告成立,越來越多地區的導演們加入其中,峨影的、西影的、廣東珠影合八一廠的,他們將各地區導演不同的聲音帶到協會裏來。入會標準也在逐漸降低,以期給新生代更多機會,“(兩岸三地)未來只有一個導演協會,那是最好了。”何平說。

【貳】 獨家對話

初衷:用專業目光審視年度

本站娛樂:爲什麼要舉辦年度表彰大會,進行評獎?

何平:我們一直想做一個行業內的表彰會,大陸有各種各樣的獎。這些獎大部分不能代表我們職業的聲音。我們不是否定那些獎,每個獎標準不太一樣。在美國,奧斯卡很有權威,全世界都在關注,金球獎又代表媒體的聲音。這兩個獎,既囊括了全世界媒體的聲音,又囊括了美國電影學院的聲音。爲什麼美國最重要的獎是行業獎,是攝影工會、演員工會、導演工會的獎,其實這些獎對從業人員是最重要。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沒有可能去做一個?我們更注重專業性,更注重在電影美學方面的探索,任何風格我們都不排斥,只是要從專業的眼光來看待,這是我們評這個獎的初衷,用導演羣的目光審視年度電影,表達出我們的聲音和觀點。

我們有一個評獎的基本規則,什麼影片可以入選,我們堅持一點,就是電影要爲大銀幕觀衆服務。就是說你拍了一個電影,不能沒放過,沒有爲觀衆服務過,這是不行的,不能只在電視臺放,或者在地鐵裏、公車裏、長途車上放,這種電影中國很多。中國的電影有四分之三是這樣的,這些電影因爲製片人、發行人方方面面的問題,沒有辦法進入院線,就沒有一個發行年度,所以我們規定要在一定年度內,要在35毫米數字或者是膠片電影院裏發行的電影。當然發行的影片都是經過政府審查通過的影片。這有點像美國,你必須要在商業院線發行7天才有資格參賽,奧斯卡、金球獎都是這樣。這鼓勵任何一個作品是要爲大銀幕服務。

有些電影拍的很好,過去也有一些地下電影,但是不跟觀衆見面,圈內再好的評價,跟老百姓的生活沒關係,跟普及電影文化,提高電影文化欣賞的能力沒關係,我們不鼓勵。我們鼓勵什麼呢?要鼓勵堅持在電影院放自己作品。無論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只要在一塊銀幕上發行過,你都有資格。

如果我們不鼓勵,可能所謂的地下電影就越來越多,就變成我們年輕的梯隊沒有辦法通過大銀幕的考驗而成長。所以在院線發行的平臺上鼓勵他們。

中斷:第一次頒獎禮很成功

陸川與田壯壯都曾獲得過年度表彰會的獎項

本站娛樂:05年辦了第一次頒獎禮,當時是怎樣的情況?爲什麼後來中斷了呢?

何平:第一屆表彰會很成功。爲什麼?那時候把年度導演獎授予了田壯壯(《德拉姆》),這個紀錄片特別好,在當時那個年代,市場也剛剛復甦,這個影片在院線堅持了很長時間,那麼好的紀錄片,能在院線發行這麼長時間,不在乎票房,在乎的是我們在呼喚,我們電影市場復甦的同時,不要忘記電影這門藝術的責任,藝術文化自身應該有的這些價值和元素,仍然要保留在電影裏。拍文藝片,拍商業電影,都要把電影的最根本要表達的東西帶進去。這個是我們導演協會要堅持的。

當年,青年導演獎給了陸川(《可可西里》),當時還有徐靜蕾導演(《我和爸爸》)與陸川在評委會競爭激烈。徐靜蕾的片子我們都喜歡,《可可西里》也很好,後來評委會投票還是給了《可可西里》,覺得它關注的東西,可能是我們生活在城市裏的觀衆很難想象到的一種生存狀態。完全沒有社會支持的這麼一批執著的人,去維護那個環境的生態,同時表現出代價與殘酷性。當時我們覺得這點是有價值的,也許作品的生命力更長久。後來我們發現這些鼓勵,這些獎都非常重要,尤其對年輕導演的成長都非常重要。

李少紅:05年那次完了之後,年度獎就不讓辦了,那時候國家管理嚴格,不讓頒那麼多獎。協會是通過這種活動,希望行業裏有凝聚力,能保持一種行業的理想。因爲這種協會不賺錢,沒有任何商業色彩,所以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凝聚力和維權,也希望能通過活動,相互鼓勵,互相交流,所以我們想辦年度表彰。另外還要做一個行業的規範,還有就是一個權威性的信息平臺,它能發佈和歸納行業信息,這些對於社會還是有現實意義。

復活:行業需要榜樣的力量

年輕導演甯浩也是本屆年度表彰會評委之一

本站娛樂:今年能夠再度舉辦年度表彰,這其中的過程是怎樣的?獎項設置有什麼變化?

何平:經過4年多,我們一直想恢復,不能叫獎,那就叫表彰。導演協會年度表彰,我們最起碼是很嚴肅的對待這件事情,我們不設技術獎,只有純創作型的獎項。上一屆,因爲是剛開始,我們只有5個獎,這次增設了年度影片和年度編劇;還增設了年度港臺導演。這個其實很重要,原來沒有,後來我們反覆討論,覺得還是有必要。爲什麼呢?因爲有大量的香港導演和個別的臺灣導演,已經來大陸發展了,他們的投資是大陸的投資,他們用的演員也大部分來自大陸,編劇現在也不分了,他們不是本協會的會員,但是他們爲華語電影在大陸市場貢獻了近40%的票房(每年不等),支持着內地電影產業,我們對這些港臺導演,必須給予鼓勵和表彰,所以就設了年度港臺導演獎。但是我們有一個條件,參評的影片必須得在內地院線本年度內發行過。我們還是堅持要爲內地大銀幕觀衆服務。我相信,我們的獎如果辦的很成功,將來很多導演都會在乎,鼓勵三地導演爲華語片貢獻才智。

後來我們把終身成就獎改成了叫傑出貢獻導演獎,我們從以往的經驗中發現給誰終身成就獎都感覺到得獎人要退休了。有了傑出貢獻導演獎,這個就沒有年齡限制了。有些人拿這個傑出貢獻獎,也許他就是在某一個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甚至我們可以給大學的教授,只要是我們的會員,導演系的教授培養了很多好學生,這些人也會有機會得獎,傑出貢獻就把這個範圍放寬了,讓更多人有機會能夠參與到這個獎項的評選中。當然這個獎不是評委會產生的,是由執委會和評委會共同產生的,不是評出來的,是由執委會提名,再經過評委會討論。

電影這兩年在中國確實發展很快,但是同時也帶來很多糟粕,除了好的電影占主流以外,還有很多爛片,靠什麼來過濾這些東西?導演協會頒這個獎,我們還是要從導演的羣體,鼓勵什麼樣的影片進入好的市場、進入良性的市場,促成這個良性循環。我相信所有導演是有榮譽感的。如果那個導演拍了垃圾爛片,在導演協會這表彰上,就不會有成就。不管你幾億票房,你在導演圈中還是被鄙視的。怎麼杜絕爛片,我們鼓勵什麼,不鼓勵什麼,很明確表明了我們的態度。

李少紅:我們希望獎項公正,不受外界和商業的影響。別的獎項之所以有爭議,還是因爲不夠純粹,沒有從公正的平臺上發出來,有太多的因素在影響它。我也同意獎項不能濫,但也得有一個榜樣,才能比較出來。大家都說獎項不公正,那是以後不辦了?還是需要辦一個好的?我們一直跟政府去爭取,大家還是需要鼓勵,覺得這個行業還是需要一個榜樣的力量。咱也PK嘛,哪個獎辦得好,咱就支持哪個獎。

本站娛樂:在評委會的組成方面,是怎樣設置的?

何平:我們評委會的組成是非常全面。每屆的評委會主席是由協會執委會選定,並不完全代表權威性,更多的涵義是評委會召集人,這屆是我,我就要擔負起責任,我們的評委首先要年輕化,要代表不同的聲音。40年代的導演有2個,50年後的有壯壯導演,我和少紅導演,剩下4個全部是年輕導演,比如賈樟柯、陸川、甯浩、萬瑪才旦導演,就變成了一個金字塔,評委會9個人是代表不同年齡段的導演,而且我堅持儘量在一線拍片的導演中產生,避免有些評獎活動當評委的全是一幫遠離一線創作或者對電影這門藝術完全不懂的人在假裝說些內行的話。所以,有些獎越辦越沒有權威,越來越沒有了起碼的尊嚴。

我給甯浩打電話,請他來當評委,他說我這麼年輕,評委都是老師輩,不好講話,我說導演協會的獎很單純,請你來就是要把你這個年齡段導演的聲音帶進來。像賈樟柯成功的文藝片導演,要把他的聲音帶也進來,少紅對市場比較瞭解,要把市場帶進來。大家把不同的對於電影的看法和聲音都帶進評委會,在這樣的氣氛中討論每一部入選影片,直到產生結果。

當然,電影的生產也是有大年小年,好片子多評選的難度和爭論的激烈就大。我們的入選影片的日期很簡單,從2009年12月1號到2010年的11月30號中間的作品。因爲11月30號以後上話的作品,發行要拖到1月份。《讓子彈飛》、《趙氏孤兒》等等將在下一年度參評。

本站娛樂:以後表彰大會預計每年舉辦?

何平:每年。導演協會每年有一個年會,上午年會,要有選舉,要通過一些議案,晚上就頒獎,每年就是要做這麼一件事。趕上三地研討會,我們的規模大一些。我們有一個大的圓桌會議,大概200多會員,每年到場100多人,加上一些獲提名的,還有一些電影界的製片人,差不多200來人,每年搞這麼一次,然後我們就是頒佈年度的表彰,純粹行業內部的。

在本屆盛會亮相之前,新浪娛樂獨家對話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導演何平、李少紅,介紹表彰大會“復活”經過,披露獎項評選方式及出爐全過程,詳解植入廣告與商業元素的空間劃分。影片先後在溫哥華、釜山、香港等國際電影節斬獲大獎,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

評選:按國際慣例投票評獎

蔣雯麗的《我們天上見》入圍本屆年度表彰

《月滿軒尼詩》是本屆表彰會港臺作品代表

老謀子的《山楂樹之戀》能否斬獲獎項?

本站娛樂:獎項的評選過程是怎樣的?

何平:大概110多部影片中,由執委會推薦30—40部,提交給所有的評委看,看完以後,所有的獎項要產生在這些片子裏,如果他們仍然認爲有被漏選的好作品,每一個評委有一個名額,可以推薦到評選片目,而且所有評委推薦的影片是評委會無權拒絕的,這樣更民主。看完以後,我們會有兩次討論。第一次是一個排除法,哪些影片,我們認爲質量不夠,可能先剔除出去10—15部,然後剩下的,我們認爲都有機會,因爲這個機會不是整體的,有可能這個影片其他不行,但是演員好,我們有演員獎,它就可以進來。而且我們不叫男主角女主角,我們叫導演眼中的年度男演員,年度女演員,不一定是主角,可能是配角,只要出彩,表演上有着很棒的貢獻,都有機會。這樣的話,我們評委會先要有這麼兩次會議,後面就是逐部討論,每個人要決定出三個提名來。我們就要記提名得票數,比如說9個人,你提出來每一項名額,你自然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評委都有。9個人一旦把這個東西攤開以後,大家討論的時候,我們就有了要討論的對象。

比如說大家提到的有競爭可能性的大概有6部電影,這6部片子作爲要討論的影片,大家發表意見以後,就開始不記名投票,大家就把心目中應該獲得提名的三個名額全部用掉,然後提名就產生了,我們就會把提名公佈,最後一輪的投票是在頒獎禮前6個小時,基本上按國際慣例。評委要在一個地方做最後一次投票。有會計師事務所來統計,我們不參與。完了以後,他們會把這些票封到信封裏面交協會備查,同時講獲獎人打印在卡片上放入開獎的信封中,火漆封口後帶到表彰大會盛典的現場,依次交給開獎人。這過程我們都不參與也不知道。只有到頒獎禮現場信封打開的那一剎那,開獎人宣佈信封裏面內容時才能知道結果。連我這個評委會主席也是那個時候才知道。

本站娛樂:內地評電影獎,這種方式是第一份嗎?

何平:我估計是第一個。整個流程全部由國際財務公司執行並監管。第一屆也是這麼做的。所有人真是要盯着表彰大會。而且我們所有來監票的會計師事務所的人,級別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是普通的工作人員,而是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這麼大的秀必須要是國際合夥人在場的情況下執行,他們這些人是全世界最頂尖的會計師,地位非常高,圈裏赫赫有名。

贊助:與評獎空間劃分清楚

本站娛樂:有些觀衆覺得,國內的有些獎項評獎結果可能跟贊助機構有關係,這次導演會論壇和年度表彰比較隆重,也是需要一定的贊助,如何協調商業元素與獎項公正?

何平:我們所有的贊助商跟我們的評獎,和討論的話題沒有任何關係。因爲第一屆就是這麼辦的,辦的很成功,商家覺得這個是行之有效的,任何的贊助商在好的環境裏,他們就會做好。如果你給了他一個爛環境,他立刻會有很多要求。我們做到在現場都沒有一個贊助商的LOGO,只在新聞中心有,我們的原則就是你願意贊助就贊助,不願意贊助拉倒,我們的條件是不變的,不討論的。

我們是非盈利的,清水衙門,我們都沒有工資的,都是打義工。比如說今天到何平那兒開會,何平請客,哪天到少紅那兒開會,少紅請客,我們整個導演協會,只有一個祕書是領工資的,剩下所有人都是義工。這是全國的協會沒有的。我們不僅要搭工夫、時間,等於是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辦公室人動員起來,當然還動員了電影學院導演系的一些學生當義工,一些研究生來幫我們。包括我們用的公關公司都是免費的,我們沒有錢,只能是盡義務。

李少紅:我們對所有的贊助和招商有嚴格要求,把商業空間和評獎空間劃分清楚,這樣就不會滲透了。有一些領域是讓它乾淨的,比方說評委會的領域,是絕對不允許有任何商業滲透的,讓它純粹,也就是規則必須公平。除了我們之外,要嚴格按照國際慣例有第三方的監督,等於他要負法律責任。再有就是我們整個媒體傳播的平臺,杜絕冠名,在我們的晚會現場和所有的公共領域裏面,評獎裏面,不允許有任何商業因素進入。

話說回來,爲什麼要贊助我們,是我們資源本身的優勢,可以體現軟勢力,提升品牌和企業的文化形象。另外可以設計符合產品的商業空間和領域,做到自然合理的結合。這樣得到的無形資產,比一個產品放桌子上拍一個鏡頭,宣傳力度要大得多,因爲你跟一個最優秀的精英羣體、形象聯繫在一起,對產品本身就有文化形象的提升,不是簡單功能性的介紹,不是硬廣,是文化形象的軟廣,企業得到的回報的價值是無形的,是品味,是那些硬廣難以起到的作用。所以要給商業劃分和設計一些區域,這些區域要設計得好,人性化、文化感,商家還是很樂意接受的,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品味和產品形象價值,他們很滿意,媒體也滿意,不會說植入廣告很生硬,這確實需要有一個設計和一種堅持。這一次頒獎更純粹了,這次基本上都是和電影有關的企業贊助,乾乾淨淨地評獎。

本站娛樂:有些電影獎項會出現雙黃蛋,是不是跟電影公司贊助有關係呢?

李少紅:其他評獎活動發生的事情我們不評論。但我們的活動,沒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要求,也沒有這種協議,絕對乾乾淨淨,沒有一家贊助商提出過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其實形象面貌要正,大家就不會開這個口。我們幾個出去拉贊助的人也會跟對方說,我們要做一個自己的真正能相互鼓勵的活動,你願不願意贊助導演協會,大家都說好事兒願意支持,是無條件地支持,只是提出“導演,能把我們的LOGO放在上面嗎?”我說當然啊,海報上肯定有,他們說謝謝,這就夠了。然後我告訴他們,你們的片子如果有提名,要保證演員和創作人員都來,他們就去努力安排。

這是個非常乾淨的評選,也是導演協會的氣場。我相信,05年的頭開的好,我們要延續這麼辦。其實商業的模式多種多樣的,如果結合好了,大家是會互相提升的。

本站娛樂:最近關於廣告植入的話題比較熱,您如何看待影片中的廣告植入現象?

李少紅:其實公平地講,廣告植入在國際上是非常常見的方式,這不是中國人創造的,但我們不能不管合理不合理,就植入。比如《慾望城市》,零成本,就是靠廣告拍的片子,但他就是拍的很好,你會覺得這真是很好的平臺來發布這些服裝,結合的好。他們的廣告植入特別巧妙。我們國家電影製作裏,廣告商要求必須多少個鏡頭,必須LOGO放到哪兒,生硬的量化,把這些藝術家弄得很沒轍。比如馮小剛就爲此摔過杯子,我覺得他也很無奈。但是商家講,必須近景特寫兩秒鐘,那能好看嗎?那不是硬廣嗎?

應該是很人性的植入,文化感藝術化的植入,才能體現出軟實力。但真正到植入的時候,商家就會拿尺子量,我們都是拍電影的,對這個都頭大。比如商家要求每集不能少於4分鐘,特寫必須要有5個,每一個特寫不能短於4秒鐘。我認爲哪個導演都不反對植入,但誰也不願意這麼生硬的植入,創作者特別痛苦。

【叄】 盛會解讀

何平解讀研討會及表彰大會諸多亮點

“我們都把自己的工作停了幹這個事,爲什麼?它有意義,不是說我們非得弄一個另類的。”本次活動評委會主席何平如是說。

這意義便在於,中國電影若想有長足的發展,良性的循環,導演是其中關鍵,“你把導演隊伍建設好,中國電影就沒問題。”何平說。即將於1月10日在三亞揭幕的“第11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將齊集150位著名導演,開展爲期三天的探討與交流。導演們來自兩岸三地,分別帶着各自不同的藝術觀點和表達方式,主辦方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正是希望能通過這樣的碰撞與交流,讓三地導演們從商業化、藝術性等多種層面彼此促進,相互學習。

大陸導演堅持人文思考

何平:內地的導演要解決的普遍問題是什麼?就是我們的過強的人文思考,我們的創作主體,我們的創作權力如何,這是我們要堅持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如何跟商業、市場做最好的結合,這是我們的困境,尤其是年輕導演的困境,大量的低成本藝術片,有意義嗎?香港導演在這方面有很多很好的成功經驗,他們能夠迅速的適應內地市場的需求,所以我們就希望香港導演能夠把這些經驗介紹給大家。

臺灣導演解決雙贏困境

何平:怎麼構成雙贏,是臺灣導演的困境,因爲臺灣的投資少,市場萎縮嚴重,你要想吸引大陸的投資人投臺灣導演的作品,不是說一定要拍大陸題材,但是在題材的開發上,要考慮到如何讓雙方共贏。我們研討的問題都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前面走過很多彎路,像許鞍華早年在內地拍了一些電影,大陸的題材,不成功,還得拍香港她熟悉的生活。所以我覺得這兩年香港導演的進步在哪兒?他們還回到了香港人熟悉的生活裏面,去拍一個香港和大陸都能看的電影。像爾冬升的《竊聽風雲》,故事完全發生在香港的,但在內地發行的也很好。這是香港導演的經驗,大家要共享。大部分導演要身兼執行製片人,甚至有人兼職監製、編劇,導演背了很多包袱工作,不像國外那麼專業。這樣的話,大家互相介紹一些經驗。我們覺得整個的研討會,交流都會很有意義,對有些導演的未來發展會有啓發。

製片人以什麼姿態搶錢

何平:在研討會中間,還有與政府主管官員的對話,有跟電影投資人、製片人的對話。比如說,大家都希望杜絕爛片,不是從導演這開始,是要從投資人、製片人那裏開始,任何一部爛片的出現、產生都是投資人、製片人最後下的開拍令,而不是導演。尤其是大製片公司。如果說我們每一個大的製片機構,暑期、十一和賀歲三大檔期,都保證有高質量的作品投放市場,中國電影會很好。現在是有些爛片也投放在非常好的檔期,這就瞎了。所以我們也需要跟投資人和製片人對話,你投什麼樣的戲放在多麼重要的檔期,自己心裏要給自己的企業樹立一個高的要求。誰都願意搶錢,但是以什麼姿態搶,這是不一樣的。

降低導演協會入會門檻

何平:我們現在和相關部門溝通,因爲香港已經迴歸這麼多年了,有沒有可能,香港導演協會的會員也可以申請加入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未來三地只有一個導演協會,那是最好了。同時,我們也降低了導演入會標準,無論是數字還是膠片電影,只要是在商業院線發行過的,一部就有資格申請入會。原來是三部,現在是一部。這個實際上是給新生代導演創造一些機會。要不然大家都閉門造車,互相不交流。導演協會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今年接到很多不是會員的年輕導演要參加這個研討會。但參加‘兩會’去三亞的必須是導演協會的會員纔可以。很多還沒有入會的,我跟他們講,你們趕緊要找推薦人,要兩個推薦人,然後你發行過作品報給協會,我們還要跟發行公司覈實你的電影上映日期,還是有一點點門檻,不是完全沒有門檻,總而言之是要強調爲大銀幕觀衆拍電影的理念。

在本屆盛會亮相之前,新浪娛樂獨家對話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導演何平、李少紅,介紹表彰大會“復活”經過,披露獎項評選方式及出爐全過程,詳解植入廣告與商業元素的空間劃分。影片先後在溫哥華、釜山、香港等國際電影節斬獲大獎,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

附錄

1、研討會主要議題

(1)在堅持導演創作的主體意義和藝術權利的同時,如何適應市場的商業化需求。

(2)堅持自身的創作優勢的前提下開拓市場。

(3)臺灣導演如何與大陸合作,尋找切合兩岸共贏之路。

導演與媒體圓桌會 議題:

(1)導演作品的本質與媒體正確讀解的缺失。

(2)商業性爲主導的環境下媒體如何也能繼續堅持電影作品中的文化性。

導演與投資人對話 議題

爲了華語電影的持續繁榮,杜絕濫片和低俗作品流入市場,投資人是關鍵所在,應承擔起責任和義務。

2、評委會導演簡介

擅長藝術片拍攝的賈樟柯是本屆表彰會評委之一

何平

1957年生於北京,1979年開始涉足電影,擔任過場記、副導演、聯合導演等。1986年正式成爲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1988年獨立執導影片《川島芳子》,1990年執導的《雙旗鎮刀客》,因其獨特的電影風格在國內外引起轟動。隨後導演了《炮打雙燈》和《日光峽谷》。這兩部作品參加過重要國際電影節並獲得過多項大獎。1998年出任哥倫比亞電影製作(亞洲)顧問,致力於華語電影的開發製作與國際合作,其間策劃和監製了影片《大腕》、《手機》、《可可西里》等。多次擔任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評委,在電影投資、製作、發行和整體運作方面也有着資深經驗。

代表作品:《雙旗鎮刀客》(1990年)《炮打雙燈》(1993年)《日光峽谷》(1995年)《天地英雄》(2003年)《麥田》(2008年)

鄭洞天

1944年生於四川重慶,1962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3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文學劇本編輯,1976年執教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92年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1981年執導第一部故事長片《鄰居》並獲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獎;多年後執導的《臺灣往事》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獎及第十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代表作品:《鄰居》(1981年)《鴛鴦樓》(1987年)《人之初》(1992年)《臺灣往事》(2004年)

吳天明

1939年生於陝西。1976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1979年與滕文驥聯合執導《生活的顫音》成爲文革剛結束時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作品。隨後獨立執導了《沒有航標的河流》,獲得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老井》是他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導演的巔峯作品之一。80年代中期開始,他任西影廠廠長,大膽扶植了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黃建新、何平、顧長衛等一羣年輕人,並榮獲了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獎“終身成就獎”。

代表作品:《沒有航標的河流》(1984年)《人生》(1984年)《老井》(1987年)《變臉》(1994年)

田壯壯

1952年生於北京,是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他導演了中國第一部青春歌舞片《搖滾青年》;1993年執導《藍風箏》,之後被禁拍片十年之久。2002年田壯壯回北京電影學院執教,擔任導演系研究生導師和系主任。此後拍攝的雲南地理、歷史、人文紀錄片《德拉姆》,獲得了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獎“年度導演獎”。

代表作品:《獵場札撒》(1984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1993年)《小城之春》(2001年)《吳清源》(2004年)《德拉姆》(2004年)《狼災記》(2008年)

李少紅

1955年生於蘇州,是中國第五代最著名女性電影導演。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8年執導處女作《銀蛇謀殺案》;1990年,影片《血色清晨》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大獎。1992年執導《四十不惑》,獲瑞士洛迦諾國際影評人獎。1994年執導《紅粉》,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1998年《紅西服》榮獲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

代表作品:《血色清晨》(1990年)《四十不惑》(1992年)《紅粉》(1994年)《紅西服》(1997年)《戀愛中的寶貝》(2004年)《門》(2007年)

賈樟柯

1970年生於山西。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5年拍攝了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之後拍攝了成名長片《小武》,獲得多個國際大獎。《站臺》、《任逍遙》、《世界》等作品進一步奠定了他作爲中國導演的傑出地位。2006年的故事片《三峽好人》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獎。

代表作品:《小武》(1997年)/《任逍遙》(2002年)/《三峽好人》(2006年)/《二十四城記》(2008年)/《海上傳奇》(2010年)

萬瑪才旦

萬瑪才旦的《靜靜的嘛呢石》多次斬獲大獎

1969年生於青海。於2002年投身影視編導工作。第一部短片《靜靜的嘛呢石》獲得第二屆亞細亞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05年,將短片《靜靜的嘛呢石》擴展爲長片,成爲第一部完全由藏人拍攝的電影長片。影片先後在溫哥華、釜山、香港等國際電影節斬獲大獎,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

代表作品:《靜靜的嘛呢石》(2005年)《尋找智美更登》(2007年)

陸川

1971年生於新疆。2001年導演處女作《尋槍》,獲得第九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處女作獎。之後的《可可西里》成爲了他的代表作品,並在國際影壇展露鋒芒,同時還獲得了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獎“年度青年導演獎”。2009年的《南京!南京!》使他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甯浩之後,成爲第五位進入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導演。

代表作品:《尋槍》(2001年)《可可西里》(2003年)《南京!南京!》(2009年)

甯浩

1977年生於山西,首部導演處女作《香火》獲得東京銀座電影節大獎。之後的《綠草地》,獲得上海電影節亞洲區最受歡迎獎。2006年,在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扶植下,甯浩拍攝了轟動兩岸三地的《瘋狂的石頭》,成爲年度黑馬。2009年甯浩拍攝《瘋狂的賽車》,使其成爲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之後第四位邁入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導演。

代表作品:《綠草地》(2004年)《瘋狂的石頭》(2006年)《瘋狂的賽車》(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