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明星 > 港臺星聞

曝50歲張曼玉與小15歲男友逛超市 盤點其坎坷情事

曝50歲張曼玉與小15歲男友逛超市    盤點其坎坷情事

剛於九月二十日踏入五十歲的Maggie張曼玉,自近年轉戰樂壇,間中站臺演出外,其餘時間除了享受跟年輕十五年男友Adrian的拍拖生活外......

剛於九月二十日踏入五十歲的Maggie張曼玉,自近年轉戰樂壇,間中站臺演出外,其餘時間除了享受跟年輕十五年男友Adrian的拍拖生活外,亦會到超級市場購物。就當日超市所見的Maggie,雖然瘦骨如柴,但仍然一臉容光煥發,相信都是拜愛情滋潤所賜。
1998年底,張曼玉與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結婚,在巴黎度過了一段不同於在香港做明星,卻十分自由快樂的時光。然而不久後爲拍攝電影《花樣年華》和《英雄》,張曼玉前後兩年歸國拍戲,與丈夫長期分居是感情轉淡的客觀因素,加上其喜愛自由的性格,最終在2002年宣佈離婚,結束了三年半婚姻。由於這一時期張曼玉與梁朝偉的緋聞傳得沸沸揚揚,張曼玉通過澤東電影公司對外公開離婚聲明,強調與第三者無關。不久後張曼玉與前夫阿薩亞斯再度合作電影《清潔》,一舉奪得戛納影后。此後張曼玉曾表示沒有再婚打算。
自在,自由。
“我不想讓大家覺得:張曼玉始終只是一個樣子,沒有感情,沒有渴望,沒有失敗,只是完美地走來走去。好像《清潔》裏的Emily根本不是一個美女人,甚至也不是一個好女人,但是她身上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讓我着迷。我希望擁有粗糙但強大的力量,勝過虛僞的美麗。”——2007年《時尚芭莎》專訪。
“與其說她是個傳奇,不如說她是認真生活的真女人。在鎂光燈的追逐下,她一次次在人生轉折點選擇放棄,找回那個更自由、更灑脫的自己。”——2012年《悅己》專訪。
張曼玉常年輾轉居住於香港、倫敦、巴黎和北京四座城市,通曉中、英、法三國語言。對她而言,電影只是真實人生的一部分,那份熱忱並非來自於一籮筐各式各樣的大獎,她不願把那變成自己的束縛,變成純粹的工作任務。相比之下,自在愜意的生活纔是核心。自2004年榮獲戛納影后,大製作接踵而至,張曼玉卻都一一婉拒,在事業巔峯期選擇了息影。在她看來人生不應該只有拍戲:“四十歲後我突然多了些人生思考,覺得人生不應該只有拍戲。每天待在片場裏,外面發生什麼都不知道,像個白癡一樣。我覺得是時候應該停一停,去真正感受生活,豐富自己的見識和興趣。我現在基本是想到什麼,就會盡量去滿足自己,什麼都想嘗試,感受更廣闊的世界。”

2013年11月,張曼玉做客金馬獎五十週年大師講壇時做了個比喻:“我覺得人的一生可以有三條命。如果我演戲演到70歲,那只是一世人。如果還做剪輯呢?又做音樂呢?這樣是不是比我演戲演到死更好?”只因爲“演了無數次別人,終於可以做一回自己。”2004年迄今的十年裏,除卻零星客串,張曼玉沒有主演過任何新戲。隨之而來的是兩次新嘗試:一是跨界引領時尚設計,二是完成早年沒有實現的音樂夢想。

剛於九月二十日踏入五十歲的Maggie張曼玉,自近年轉戰樂壇,間中站臺演出外,其餘時間除了享受跟年輕十五年男友Adrian的拍拖生活外......

夢想,勇氣。
息影后的張曼玉跟隨獨立音樂人玩起了搖滾,無論是作詞還是作曲,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在她看來充滿樂趣。事實上音樂更早於電影成爲張曼玉的夢想,卻始終未能如願。直至2003年拍攝電影《清潔》,張曼玉在音樂人的鼓勵下主唱了四首英文歌曲,由此開啓了音樂之旅。此後張曼玉一直與各地獨立音樂人尋找適合自己的音樂,2012年10月首次藉助《VOGUE》 慶典晚宴現場獻唱了自己創作的《Visionary Heart》(幻影之心),以朋克曲風向外界宣告了跨界音樂的決心。至於外界對其髮型凌亂抑或身材消瘦的說辭,張曼玉雖未一一回應,但曾表示“好的壞的都是做自己”,她說欣賞麥當娜,因爲對方“敢於做自己,不斷向前走,不怕別人說什麼。”

然而比起加盟時尚界的一帆風順,跨界音樂有些出師不利。2014年5月1日,張曼玉帶着後朋樂隊,以搖滾曲風、紛亂髮型以及沙啞低沉的嗓音登上舞臺,徹底拋開那個“菲林裏紅毯上的優雅女神”,踐行她在金馬講座的誓言:“我想先演好張曼玉這個角色,自己沒有弄好自己,張曼玉是誰我都不知道。”然而開唱後爭議四起,除卻首場出現走音而備受批評,顛覆形象的行爲亦被些許人斥爲明知後果的出醜。但張曼玉在第二場北京演出即誠懇表態:“我會努力”、“我不想停”。毫無疑問,這是張曼玉在功成名就後的一次自我歸零。於她而言,過去的榮耀已成過去,此後的張曼玉更想變身一位樂壇新丁,如同當年那個“演了20部電影還被叫花瓶”的影壇新星,迎着未來可能的一切批評挑戰,因追逐夢想而無悔。

剛於九月二十日踏入五十歲的Maggie張曼玉,自近年轉戰樂壇,間中站臺演出外,其餘時間除了享受跟年輕十五年男友Adrian的拍拖生活外......

年齡不是問題
2010年,張曼玉在威尼斯電影節接受新浪專訪
時談到對於年齡的看法:“亞洲人比較介意老這件事。我小時候在英國長大,然後在巴黎生活了十年,那裏的人沒有這種觀念,所以我吸收了一些他們的想法。老不是一個問題,只要你做着自己喜歡的東西,每天有意思,就沒有20歲或40歲的問題。但是回來亞洲就會有這些壓力,會聽到別人說,哇,這麼老了!當然中國人很介意老,可是這是不好的。每個人都會老,爲什麼非要年輕、沒有皺紋纔算是美呢?人不是一定要美,而是要有意思,做人做事有意思。我覺得美不是一切,它很浪費人生。美要加上滋味、加上開心、加上別的東西,纔是人生的美滿。”記者陳弋弋則稱張曼玉時時不介意皺紋存在的大笑,“把美給打敗了。”
張曼玉是華語影壇獲獎最多的演員,曾塑造“金鑲玉”、“李翹”、“蘇麗珍”等多個名留影史的經典角色。風格涉及千差萬別的性格形象,如《旺角卡門》中的清純可人、《滾滾紅塵》中的書卷氣息、《愛在別鄉的季節》中的掙扎壓抑、《雙城故事》中的清新淡雅、《阮玲玉》中的絕望悲慼、《新龍門客棧》中的風騷潑辣、《東方三俠》中的豪爽帥氣、《青蛇》中的妖嬈魅惑、《東邪西毒》中的悔恨落寞、《甜蜜蜜》中的世俗真摯、《宋家皇朝》中的嚴肅莊重、《花樣年華》中的雍容典雅、《英雄》中的冷豔孤高、《清潔》中的頹廢堅強等。這些特色各異的角色展現了她寬泛的戲路和極強的可塑性。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張曼玉能在銀幕上將中國與西方、古典與現代形象都完美詮釋。
張曼玉是一位不依靠好萊塢商業勢力而立足國際影壇的文藝演員。2004年11月14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文章《Why Isn't Maggie Cheung a Hollywood Star?》(爲什麼張曼玉不是好萊塢明星),文中張曼玉對於曾經謝絕《007》、《X戰警2》等好萊塢電影邀約給出如下理由:“如果我開始拍這樣的電影,他們不會以我爲榮,我會覺得自己好像在欺騙他們——而我們有13億人......有比拍好萊塢電影更值得我驕傲的事情去做。”2007年4月10日,蘇格蘭《獨立報》刊登專訪《爲何這位亞洲明星離銀幕而去》。文中提到張曼玉少時在英國求學遭受排外和歧視,她說那是她感覺很疏離的時期:“我變得非常自衛並對自己的文化產生防衛意識,直到現在仍是如此。我接到過一些陳詞濫調的中國角色的好萊塢電影邀約。這些我都不會接受,因爲如果我真的拍了,我會覺得背叛了自己的人和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