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生活 > 經驗

端午節對學生的教育 端午節對學生有什麼教育意義

經驗2.06W
端午節對學生的教育 端午節對學生有什麼教育意義

1、學習屈原的愛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以抱石投江來表達對祖國的愛,他的愛國熱情值得我們學習。班主任可以開展主題教育班會,講屈原的故事,學習屈原的作品,如《離騷》、《九歌》,《招魂》、《卜居》,《天問》、《遠遊》等,屈原熱愛祖國、關心民疾、上下求索、無私無畏、永不言敗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們今天建設幸福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更應該繼承發揚屈原的愛國思想,引領國人居安思危,自強不息,奮勇向前,特別是祖國日益強大的今天。

2、學習“龍”的畫法,因屈原投江自盡,當地百姓問訊趕來,都划着船到江中營救,後來船越聚越多,最後演變成現在的賽龍舟,現在很多地方在端午節這天舉行賽龍舟活動,同樣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畫“龍”活動,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因爲我們都是炎黃的子孫,龍的傳人,畫“龍”既可以表達對詩人屈原的紀念,也表達了中華民族飛黃騰達,祖國繁榮昌盛,這對學生來說無不是一次愛國主義的表達方式。

3、學習糉子裏做“人”的精神,傳說屈原投江後,人們划着船搶着去救他,最後還是沒成功,後來人們爲了不讓他的屍體被魚蝦,螃蟹吃掉,就往河裏投米飯糰,把魚蝦、螃蟹餵飽後,它們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後來米飯糰就演變成了糉子,現在端午佳節,家家都要吃糉子,這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中華歷史文化傳承的烙印。老師要教育學生學習糉子裏做“人”的精神:一是懂得積“米”成“糉”的道理,要想達到成功的頂點,必須一滴一點的積累知識,知識慢慢學多了,離成功就不遠啦,就像“米”一點一點積累,慢慢就成“糉”啦;二是糉餡的形狀是心形,由千萬粒熟透的糯米組成,就如同成熟且寬厚的人,懂得包容,才能受人推崇。糉子和人一樣,一“包”一“容”,纔是“包容”的理論和現實詮釋。所以,包容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人有了包容,纔可以海納百川,纔可以站得更高,纔可以看得更遠。這些做人的道理在“糉子”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同學們需要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