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生活 > 經驗

國家徵信平臺呼之欲出 互聯網經濟發展加速

經驗2.48W
國家徵信平臺呼之欲出 互聯網經濟發展加速

1、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

2、互聯網經濟倒逼信用體系建設

3、三方勢力逐鹿徵信業

4、亟需打破信息孤島

方法/步驟

國家徵信平臺呼之欲出 互聯網經濟發展加速 第2張
1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經過十年發展,我國徵信體系在系統建設和法律完善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面臨信息壁壘、失信懲罰機制缺乏等問題。如今,互聯網經濟突飛猛進,尤其是P2P、衆籌等互聯網金融興起,倒逼徵信體系完善。今年6月,國務院發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資源共享爲基礎的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近日又傳出國家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公民和法人統一代碼方案並啓動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平臺的規劃建設,國家徵信平臺呼之欲出。假奶粉、地溝油、惡意欠費、學術造假、商業欺詐……在誠信缺失的大環境下,每個人既有可能成爲失信的製造者,也可能成爲失信的受害者。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頂層設計迫在眉睫。繼國務院於6月發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後,相關落實工作正全面展開。在日前舉行的聯合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表示,目前正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公民和法人統一代碼方案並啓動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平臺的規劃建設。在行業監管與市場準入制度方面,央行正開展徵信機構設立申請和備案工作,未來獲得牌照的機構名單將在央行網站公佈。這意味着,已不溫不火發展十年的中國徵信業或迎來真正的春天,並將在拉動投資消費、推動互聯網經濟發展方面帶來強勁驅動力。

2

互聯網經濟倒逼信用體系建設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經過十年發展,我國徵信體系在系統建設和法律完善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面臨信息壁壘、失信懲罰機制缺乏等問題。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損失超過6000億元。信用缺失不僅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甚至敗壞整個社會風氣。如今,互聯網經濟突飛猛進,尤其是P2P、衆籌等互聯網金融興起,倒逼徵信體系完善。由於央行仍未向互聯網金融開放徵信接口,有相當一部分的小微企業和絕大多數個人在央行並沒有相關的徵信記錄,風險管控成爲制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最大障礙。今年6月,國務院發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資源共享爲基礎的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7月9日,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召開“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佈會,發展改革委財金司司長田錦塵表示,在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的推動下,十二屆全國人大已將社會信用立法項目列入立法規劃。此外,爲推動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公安部牽頭提出以身份證號爲基礎的公民統一代碼方案,發展改革委和有關部門正研究制定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代碼方案。

3

三方勢力逐鹿徵信業徵信系統對投資和消費拉動作用突出。有報告指出,徵信系統在2012年拉動了我國約0.33個百分點的GDP增長。對於徵信業而言,政策利好和市場需求推動開啓行業真正的發展黃金期。徵信產業鏈包括上游數據供應商、中游徵信機構和下游徵信使用方。《中國徵信業發展報告(2003-2013)》顯示,截至2012年,我國徵信機構達150家,其中,政府背景的信用信息服務機構有20多家;社會的徵信機構50家左右;評級公司70多家。徵信業市場規模爲20億,相較於美國近800億市場和日本40億市場有較大差距。分析認爲,10-15年間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對應行業10年和15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爲86.2%和51.33%。目前,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一方面對徵信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自身積極建設徵信數據庫,未來或成爲徵信業的生力軍。尤其在國家隊無法滿足新興市場需求的時候,民間徵信力量正蓄勢待發。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認爲,針對目前徵信缺失的情況,一方面應該呼籲央行的信貸登記系統向社會開放,但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着力於建立民間的徵信系統。

4

亟需打破信息孤島徵信業從大到強仍有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首先是打破信息孤島,進行完整的信息採集。以個人爲例,徵信信息分爲個人基本信息、信貸信息、非銀行信息三部分。未反映組織和個人信用信息的其他經濟、社會活動都應納入徵信系統。這需要各個政府部門打破信息壁壘。其次,是平臺對接問題。平臺間信息無法互聯互通影響了信息的價值。尤其央行徵信系統如何對接互聯網金融等新型網絡信貸機構考驗監管。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稻葵表示,中國徵信系統目前主要信用評估機構是央行,未來應擴大民間商業性的信用評估機構,建立多元化、民間的,甚至可允許一部分盈利的專業的信用評估機構,形成一個公益性的主幹信用評級網,以及專用的、民間的、甚至於商業性的信用評級支網互相配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