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生活 > 經驗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哪些是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驗2.66W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哪些是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1、泉州南音: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臺灣、南洋羣島華僑居住地區。 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爲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泉州晉江、南安、安溪、永春、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羣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2、泉州北管:泉州北管流行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傳統絲竹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清光緒初年,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隨着海上運輸船隻、南下鹽兵、淮河難民等進入泉州市泉港區,逐漸形成泉州北管音樂。泉州北管的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具有遒勁、樸實的個性,素有“天子傳音”的譽稱。

3、泉州拍胸舞: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等,是一種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臺灣等地區。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爲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

4、梨園戲:梨園戲是中國福建省的漢族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爲“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爲“古南戲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高甲戲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爲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爲“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爲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爲文、武樂二種。

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據文獻記載,至遲於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此後歷經宋、元、明、清以至當代,傳承不輟。至今保存700餘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含“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範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