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生活 > 經驗

城市空間結構的三種模式是什麼 城市空間結構的三種模式是哪三種

經驗3.25W
城市空間結構的三種模式是什麼 城市空間結構的三種模式是哪三種

1、城市地域空間結構理論由芝加哥學派提出,從屬於社會科學領域,主要從人文生態學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間結構,試圖將人類生活、社會結構等社會人文因素與城市空間特徵結合起來,強調人文活動對城市空間的作用,描述並分析空間的形式和演化。

2、同心圓模式。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伯吉斯根據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構成的分異特徵,於1925年提出了針對北美城市空間結構的同心圓模式。該理論認爲構成同心圓模式的背景是區位地租這一經濟因素,但更多的是基於社會學的人口遷移理論。他引用了生態學中侵蝕和演替的概念來解釋該模式,認爲低收入階層不斷向外擴展,迫使高收入的社會階層向更外圍的地區遷移,形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演替過程。

3、同心圓模式的主要特徵是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區爲核心,自內向外作環狀拓展,可劃分成5個環狀的區域:①第一環稱中心商業區。中心商業區位於整個城市空間的中心,四通八達,土地寸土寸金,只有那些獲利較多,用地節省的職能機構如銀行、百貨商店、劇院等在這裏立足。②中心商業區的外圍爲第二環,稱爲過渡區。貧民窟、倉庫、工廠、住宅、舞廳、妓院和賭場等都集中在這裏,其居民往往是少數民族、新移民、流浪漢、娼妓和其他下層社會貧民。過渡區經常在變化,區內的建築經常被拆除,讓位給中心商業區。當居住在該區的移民的社會經濟地位提高以後,亦隨時遷出這一區域,由新來的移民替代。③第三環是工人住宅區。與過渡區相比,這裏的建築差不多都是家庭式住宅,設備條件比過渡區要好一些。居民以低收入的工人和移民子女爲主。④第四環是高級住宅區。白領工人、職員和小商人多住在這裏。區域內有高級公寓,有單家獨戶的住房。⑤最外一環即第五環超出都市邊界以外,稱爲往返區。社會的中、上階層居民的郊區住宅坐落在這裏。住在這裏的人大多數使用通勤票,他們在市中心工作,上下班往返於兩地。

4、扇形模式。同心圓模式提出的均質性平面的假設在現實中不存在,隨後同樣在對美國的實證研究基礎上,霍伊特於1939年提出扇形模式,該模式中保留了同心圓模式的地租機制,即線性可達性和定向慣性的影響,使城市向外擴展的方向呈不規則式。他把中心的可達性稱爲基本的可達性,把沿着輻射運輸路線所增加的可達性稱爲附加的可達性。輕工業和批發商業對運輸路線的附加可達性最爲敏感,所以呈楔形,而且不是一個平滑的楔形,它可左右隆起。居住方面,貧民住在環繞工商業土地利用的地段,而中產階級和富人則沿着交通大道或河道,或湖濱,或高地向外發展,自成一區,不與貧民混雜。當人口增多,貧民區不能朝中產階級和高級住宅區發展時,也會沿障礙物最少的方向作放射式發展,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區的佈局呈扇形或楔形。在霍伊特扇形模式中,開始體現了城市交通特別是與中心商業區及對外交通設施相關的交通線對城市佈局的影響。

5、多核心模式。同心圓模式與扇形模式都是基於單中心城市空間模式,這兩種模式共同的弱點是忽略了重工業對城市內部結構的影響,並低估了人口郊區化對商業中心的分離作用。美國社會地理學者哈里斯和烏爾曼於1945年提出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多核心模式,該模式強調,中心區往往不是一個圓圈形;不但一個都市的商業核心是多個的,而且其功能也是多個核心的。其中主要的商業區爲城市核心,其餘爲次核心。這種都市空間結構多核心的形成有 4種因素:①有些活動需要特殊的設施或資源;②同樣的活動往往聚集在同一地方;③引起相互衝突的不同性質的活動不宜聚集在同一地方;④有些活動在金錢上無力與某些活動於同一地方爭地盤,只能選擇都市邊際處進行活動。這幾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促使相互協調的職能機構向不同的中心點集結,不相協調的職能機構在空間上彼此隔離,由此出現了同一都市的商業多核心、工業多核心、住宅多核心等現象。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價的變化並非呈以中心向外圍遞減趨勢,而是多峯值分佈狀態。多核心模式仍然基於地租理論,該模式提出了城市空間結構可能會改變以往的單中心結構向多中心結構轉變。

6、以上三大城市結構模式已被學術界譽爲經典生態區位理論,對理解城市的空間功能分異規律和城市社區的社會經濟結構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Chapinet al., 1957),儘管沒有哪種單一模式能很好地適用於所有城市,但這三種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適用於不同地區(Bardoet al.,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