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視 > 港臺劇

數英雄:臺灣四大金牌製作人各領風騷

港臺劇2.76W

1991年,周遊力排衆議,選擇前往內地北方的冰天雪地之中,實景拍攝《雪山飛狐》,呈現出截然不同於臺灣古裝劇集,大量室內戲的質感,收視率爆火。該劇同名主題曲朗朗上口,英氣逼人,至今仍然是臺灣各大綜藝節目熱門首選,《康熙來了》的小S曾經多次在節目中演唱。

數英雄:臺灣四大金牌製作人各領風騷

策劃:劉婷 撰文:趙豬 劉婷

本站娛樂訊 2012年,《甄嬛傳》進入臺灣市場,突然爆紅,就連回放的收視率都超過了熱門綜藝節目《康熙來了》,更引起寶島臺灣一片“甄嬛”熱潮,不僅普通電視觀衆爲之瘋魔,就連廣大明星,電視從業人員也日夜追看。而這種萬民空巷的熱潮,以往大多是出現在臺灣本土製作的劇集或者是香港劇集播出之時。

究其原因,臺灣本土電視劇產業積弱不振,競爭日趨激烈,投入卻偏低是最主要的原因。目前臺灣電視劇市場碩果僅存的只有兩大類型劇集,一種是面向較低年齡層的青春偶像劇,另一種則是面向年長本土觀衆的閩南語鄉土劇。這兩種劇集投入低,回報率相對可觀,同時又爲普通觀衆所接受,因此成爲市場的主流。象《甄嬛傳》這樣投資成本較高的古裝劇集,近幾年早已成爲臺灣本土電視劇從業人員,唯恐避之不及的雷區。因此,《甄嬛傳》趁虛而入,取得火爆的收視效應,也是在所難免。

回想當年,對於廣大70後、80後電視觀衆而言,臺灣古裝劇集幾乎可以說是陪伴幾代人成長,影響至深的影音產品。在當年的火爆程度,幾乎可以與時下流行的美劇相抗衡。經過幾十年發展,臺灣古裝劇早已名存實亡,只能留在觀衆深深的記憶當中,確實令人扼腕。

憶往昔,臺灣古裝劇光輝歲月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視機逐漸開始在中國廣大家庭普及,隨之而來的,是電視觀衆的成幾何倍數增長。爲了滿足這些電視觀衆的需求,即使開足馬力也無法生產出足夠電視劇產品的中國內地電視臺,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引進海外劇集。

相較於早期一度火爆內地熒屏的美國、日本,甚至墨西哥劇集等等,香港、臺灣地區生產的電視劇集,因爲同種同文,價值觀和表述方式基本與內地普通觀衆一致,逐漸後來居上,成爲八十年代後期,佔據內地各大電視臺半數以上主要時段的主要電視節目。而這其中,受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古裝劇集又是最主要的產品。

臺灣電視劇七十年代開始起步,稍晚於香港,但是因其兼包並蓄,再加上老三臺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關係。九十年代以後,臺灣逐漸取代香港成爲華語地區首屈一指的電視劇生產地,其中大部分都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內地市場,成爲當時內地各大電視臺重點推出的電視節目。

臺灣電視產業在九十年代開放第四臺之前,長期只有老三臺存在,三家電視臺相互競爭,卻又相互促進,共同托起了臺灣電視產業八零、九零年代輝煌的過往。回首進入內地播出,影響了幾代電視觀衆的臺灣古裝劇集,大多數都是出自中視、華視、臺視這老三臺之手。

老三臺成立的先後順序大致上是,1962年臺視(臺灣電視公司)率先成立,之後在1969年,中視(中國電視公司)成爲臺灣第二家國營電視公司,華視(中華電視公司)則是在之後的1970年成立。自此臺灣電視產業著名的“老三臺”先後成立,奠定了臺灣電視產業早期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家電視臺中,臺視早年主要以本土觀衆爲主要收視族羣,最著名的節目是楊麗華歌仔戲,籠絡了大批觀衆,並沒有在節目研發上下太多功夫。而中視和華視兩家電視臺後來居上,着力開發電視劇集,1969年,臺灣第一部長篇電視劇集《晶晶》就是由中視製作播出。此後中視的《一代女皇》捧紅潘迎紫,更逐漸形成“一代系列”的品牌,先後推出《一代公主》、《一代歌后》,甚至是《一代暴君》、《一代霸王》等等,奠定了中視電視劇霸主的地位。在九十年代早期,進軍內地的臺灣古裝劇集,大多都是中視拍攝。

華視早期跟風中視製作古裝劇集,其間不斷挖角中視知名演員和製作人,逐漸培養起自己的班底,到九十年代初期,才具備與中視相庭抗禮的資格。以1990年最早進入內地合作拍片,也就是瓊瑤女士作品《六個夢》爲例,最早就是由華視參與制作了前三部,之後才轉交到中視手中完成全劇。1993年,華視根據民間傳說拍攝《包青天》系列,紅遍兩岸三地,終於搶過中視的電視劇霸主地位。不過華視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的主力重點放在綜藝節目和偶像劇等方面,也算另闢蹊徑,在臺灣競爭激烈的電視大戰中,殺出了一條血路。

臺灣本土電視劇產業的發展,實際上是古裝與時裝雙線並進,都取得了較大發展的,但是限於內地當時在生活方式,對電視節目的管控與審查制度,有許多優秀的時裝劇集並沒有進入內地市場。而臺灣古裝劇集又因其精良的製作,天馬行空的故事獲得廣大觀衆的喜愛,一度霸佔百分之五十以上內地電視臺的電視劇播出時段。

你最喜歡的臺灣經典古裝電視劇是?

1991年,周遊力排衆議,選擇前往內地北方的冰天雪地之中,實景拍攝《雪山飛狐》,呈現出截然不同於臺灣古裝劇集,大量室內戲的質感,收視率爆火。該劇同名主題曲朗朗上口,英氣逼人,至今仍然是臺灣各大綜藝節目熱門首選,《康熙來了》的小S曾經多次在節目中演唱。

回溯臺灣劇集,尤其是古裝劇及發展的這幾十年歷史,有四個名字是不容錯過的,他們幾乎代表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到世紀初這幾十年時間裏,臺灣電視劇產業的全部輝煌。這四位金牌製作人,分別是周遊、周令剛、楊佩佩和瓊瑤。

周遊是臺灣地區著名電視劇製作人,人稱阿姑。1984年擔綱製作人,在中視首次推出由孟飛和潘迎紫聯袂演出的金庸大戲《神鵰俠侶》,收視率火爆,直接造就了潘迎紫在臺灣地區最輝煌十年電視生涯。九十年代初,同樣是由周遊製作、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更成爲兩岸三地至今仍然不斷被提起的現象級電視劇。

1991年,周遊力排衆議,選擇前往內地北方的冰天雪地之中,實景拍攝《雪山飛狐》,呈現出截然不同於臺灣古裝劇集,大量室內戲的質感,收視率爆火。這部戲的導演正是周遊的丈夫李朝永。之後,他們又聯手推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等多部取景內地的經典古裝劇集,同樣大受歡迎。《唐太宗李世民》也培養出周遊女士的兒子——馮凱,馮凱剛剛憑藉《陣頭》獲得2012年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楊佩佩年紀比周遊阿姑稍小,上世紀八十年代依託臺視發跡,同樣是享譽兩岸三地的資深製作人。她製作的金庸武俠劇系列,忠實原著又具有濃郁的文藝氣息,其中多部在內地播出,獲得熱烈反響。如今,她仍然活躍在電視劇製作一線,只是大多翻拍自己的舊作,缺少了一點銳氣。

同樣是在八十年代,楊佩佩找來香港資深演員劉松仁,拍攝《春去春又回》、《八月桂花香》《還君明珠》等劇集,因此開創了清末民初年代言情劇的獨特類型,影響深遠,至今仍然有人照搬此類型,2008年,楊佩佩甚至親自翻拍舊作《春去春又回》。只是,不知道是缺少了楊佩佩還是劉松仁,又或者是時代的原因,再也無法回覆當年的神勇。

1994年,楊佩佩製作的《倚天屠龍記》在臺灣、內地播出,被譽爲史上最好的金庸劇,更獲得金庸先生親自點頭承認。之後的《新龍門客棧》同樣影響力巨大。在張紀中之前,楊佩佩製作的一系列的金庸劇,如任賢齊版《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則因爲風格太超前,飽受觀衆詬病。尤其是《神鵰俠侶》,吳倩蓮黑衣小龍女形象引起衆多金庸迷不滿,被差不多同期的TVB古天樂版打到收視率低迷,就連金庸也表示這是他最不滿意的電視劇改編作品。究其原因實在非戰之罪,只能說時也命也。

瓊瑤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臺灣地區走紅,並影響到兩岸三地,乃至整個華人地區的著名作家。從七十年代開始,她的作品就被大量翻拍成電影作品,直接捧紅了秦漢、秦祥林、林青霞、林鳳嬌等具有代表性的臺灣演員,就連一代歌后鄧麗君小姐,都演唱了無數瓊瑤電影的主題曲。

八十年代,瓊瑤轉型投入電視劇創作,開辦自己的電視劇製作公司,親自擔任製作人,並在八十年代末首批進入內地市場,與湖南臺合拍《六個夢》、《梅花三弄》等劇集,均大獲好評。九十年代中後期,風格大變的《還珠格格》再次創造神話,至今仍是湖南臺和瓊瑤女士的代表作。

瓊瑤女士看似柔弱,但在電視劇製作方面卻霸道得很。她創作的劇集不允許編導和演員篡改哪怕一個字,看似不近人情,但是也保證了瓊瑤劇風格的一以貫之。進入21世紀以來,更成爲網絡鄉民調侃的一道風景。

相較前三位製作人,周令剛這個名字明顯要陌生得多。但是隻要提到他製作的《戲說乾隆》,以及由他創辦的北京飛騰影視基地,估計大家就明白了。周令剛早年在臺灣擔任製作人時期以通俗、製作速度快著稱,代表作《戲說乾隆》、《香帥傳奇》等等。但是這些並不是最主要的。

1988年,兩岸關係解凍,周令剛先生最早發現商機,與內地合作拍攝劇集之外,更在北京註冊公司,建設北京飛騰影視基地,帶領大批臺灣知名幕後工作人員前進內地工作。陳坤厚、吳夢麟、丁善璽、鞠覺亮等等都是他直接或間接引入內地市場的。而他本身製作的劇集也不遑多讓,包括《保鏢》、《神捕》、《歡喜游龍》、《馬永貞》、《少年英雄方世玉》、《棋武士》等等,都是觀衆耳熟能詳的經典劇集。

不過可惜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隨着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內地影視公司逐漸成熟,電視臺更加開放之後。臺灣本土電視臺的激烈競爭,導致銀根越發緊縮。投入到劇集製作的資金越來越捉襟見肘。大批臺灣優秀的影視從業人員,甚至包括象楊佩佩這樣的精英,或加盟內地公司,或自創公司投身大陸市場,留守臺灣的創作人才日漸匱乏,終於導致臺灣古裝劇日薄西山,直至完全消失長達十年,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