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視 > 內地劇

“限娛令”後新聞節目綜藝化 嘉賓爭得面紅耳赤

內地劇3.09W

就一個焦點新聞事件,幾個嘉賓爭論得面紅耳赤,連線的網友給出一些麻辣評論,主持人則在中間當起了“和事佬”……這不是綜藝節目,而是新聞評論節目。雲南衛視(微博)2010年主推的一檔大型新聞辯論節目《民生大議》也很有意思。

“限娛令”後新聞節目綜藝化 嘉賓爭得面紅耳赤

新聞節目漸漸趨向綜藝化

就一個焦點新聞事件,幾個嘉賓爭論得面紅耳赤,連線的網友給出一些麻辣評論,主持人則在中間當起了“和事佬”……這不是綜藝節目,而是新聞評論節目。

儘管廣電總局昨天澄清“限娛令”提法不準確,但在綜藝節目嚴格規範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新聞節目特別是一些新聞時評節目,變得更“有趣”。嘉賓的激辯、後援團助陣、網友連線點評……新聞節目綜藝化究竟是泛娛樂化,還是錯位競爭。專家和網友給出不同的意見,但有一位觀衆的話引起很多共鳴,“誰說新聞一定要板着臉?”

新聞評論成脫口秀

新聞節目更通俗電視人找到新定位

目前各大衛視都有不少以時事新聞爲話題的新聞時評節目。每天中午播出的遼寧衛視的《說天下》其節目定位就是放大新聞當中的娛樂元素。主持人的語言風格被不少網友調侃,非常活潑,更像一種脫口秀。此外,該節目還通過很多引人眼球的新聞小品,把新聞事件還原在觀衆面前。

雲南衛視(微博)2010年主推的一檔大型新聞辯論節目《民生大議》也很有意思。節目的主打就是抗辯,具體什麼叫抗辯,看過節目就知道。節目由倪萍(微博)主持,每期選一個以民生權益爲主體內容的焦點話題,比如節目第一期就聚焦房價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節目的形式類似嘉賓的辯論會,場上嘉賓有12人,場下還有100名觀衆觀戰。現場還搭建社會互動平臺,形成“大民生”節目勢態,以“提議案+辯論+聆議+投票”的方式,讓網友也能參加節目。

相似的有東方衛視(微博)的《東方直播室》。從話題選擇到節目形式,這個新聞節目都力圖輕鬆呈現。1個主持人、4個嘉賓,與現場焦點人物對話,經常是笑點頻出。駱新(微博)的主持淡定但不乏幽默,而現場嘉賓也會請到不少明星。比如,聚焦李陽家暴的那期節目,金星(微博)做嘉賓就對李陽拋出“不是男人”等毒舌觀點。網友的點評和嘉賓的觀點也經常逗的觀衆前俯後仰。

江蘇衛視的節目《人間》作爲中國第一個事件類欄目,講述的是正在發生的進行時事件。但節目更像一個懸念劇,每次節目中都有戲劇衝突,不少嘉賓總是煽情抹淚,爲此,難免有觀衆調侃太苦情,好比瓊瑤的苦情劇。

新聞節目更通俗

有網友認爲,如今的新聞節目變得更綜藝化。比如新聞事件焦點人物好比選秀節目的選手,每期請來的嘉賓就好像是選秀節目中的評委,只不過他們對事件人物點評的標準不是表演才能,而是一種價值觀和世界觀。

事實上,在廣電總局規範娛樂節目後,這對新聞節目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時機。而記者也發現,不少即將出生的新聞節目都強調輕鬆。比如新聞綜合頻道即將推出一檔暫定名爲《海上夜談》的新聞時評節目。該節目由海濱和海波兄弟主持。從錄製的樣片看,記者發現,該節目聚焦的話題多爲一些焦點民生問題,比如油價、環保等,但兩位主持似乎有自己的風格設定。

哥哥海濱比較嚴肅,一身西裝,通常從新聞角度對新聞做正面論述,弟弟海波則穿着相對隨意,套個馬夾,而且更多一些麻辣點評,比如聚焦環保,有人覺得,應該開發其他能源,但海波提出觀點是關鍵要打破壟斷,“不然我們會發現突然出現一箇中石化電池公司”逗得臺下爆笑。

電視人找到新定位

對於新聞節目綜藝化,電視人其實也有自己的說法。海濱、海波兄弟的這檔《海上夜談》宣傳樣片在日前的SMG2012節目資源推介會上曝光後,就引起了不少客戶的注意。這對兄弟接受記者採訪,給記者也直言,這個節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侃新聞,比如節目中特別強調互動,在直播過程中,觀衆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博、聊天室和主持人、嘉賓以及新聞當事人一起分析熱點,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對於節目過於活動和輕鬆是不是不夠嚴肅,海波強調,其實不同的新聞節目會有不同的風格也是根據播出的時間和觀衆所做的調整,“比如,我們節目播出的時間是週一至週五晚的10點半至11點半,我們想這個時候的觀衆已經是忙了一整天回到家,差不多已經躺在牀上了。你讓他看一個人穿着正式,端坐在那讀新聞,真的沒什麼必要。所以我們設定的就是觀衆可以躺在牀上看的新聞評論節目,所以從話題到對話,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讓觀衆輕鬆的心態”。

海波也強調,不同時間,新聞節目出現不同的風格很正常,所以自己主持的這檔節目強調的是輕鬆,“所以我們也不是在節目中非要出現什麼激烈的爭論或辯論,我們是希望能夠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提供一種不同的思路和觀點給觀衆”。“誰說新聞一定要板着臉來讀?新聞本來就有不同的形式”,曾經獲得過金話筒的海波如此反問記者。

傳媒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著名教授童清豔認爲,新聞節目綜藝化的思路有創造性,“新聞節目有很多形式,如果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做一些娛樂化的嘗試也未嘗不可。這種輕鬆化的說新聞方式,可能反而更容易讓人接受。”但她也提醒,在娛樂的同時,新聞的真善美不能丟,“新聞雖然是客觀的事實,但評論節目是有觀點的,這種觀點應該是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而避免挖掘低級趣味。”

在娛樂節目受限後,童教授認爲給新聞節目提出了更大的考驗,因爲不可能都是單一的新聞播報,比如不同的時間段,對不同的觀衆,新聞形式肯定也要有些改變。她更透露,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改變,比如內容編排,舞臺的設置,到音樂的背景,都可以輕鬆一些。

社會學家

對於新聞節目綜合化的趨勢,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認爲,一些新聞節目做得輕鬆化一些完全正常,“對於非政治性話題,用娛樂化的方式諸如相聲、幽默的言辭進行表達,無可後非,觀衆也喜聞樂見。”但他也提醒,新聞節目畢竟是新聞節目,新聞可以輕鬆通俗,但要避免斷章取義。

心理學家

他覺得斷章取義是此類評論節目可能會遇到的最多的問題,“挑選出最酷的話語、具有挑逗性的話語進行播放,節目中則誘導節目嘉賓發表言辭激烈的言語,以博得眼球。這種故意扭曲話題,用誇張以及極端的方式,可能造成觀衆不冷靜、焦慮的情緒。”

上海心理諮詢行業協會副會長林紫認爲,觀衆喜歡看這類較通俗的新聞節目原因在於,他們把觀看這類節目作爲宣泄自我情緒的一種方式,節目中嘉賓的言論可能正和他們不謀而合,正好符合他們心中某種訴求,但她也指出,若作爲短期宣泄平臺可以理解的,但若長期觀看,節目中偏激的語言可能會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可能也會激發出一些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