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影 > 華語片場

《白鹿原》電影北京開機 影視舞話全面開花

仿若磐石一樣坐在電話那端,想像他瘦削的身子隱在寬大簡單的布衣下,冷峻,謙和,質樸,嚴謹,激情。8年來,《白鹿原》的執導權在張藝謀、陳凱歌、吳天明、田壯壯、王全安的手中轉了一圈,最後又回到了王全安手裏。

《白鹿原》電影北京開機 影視舞話全面開花

仿若磐石一樣坐在電話那端,想像他瘦削的身子隱在寬大簡單的布衣下,冷峻,謙和,質樸,嚴謹,激情。可以自然將這個滄桑的老人與《白鹿原》這部鉅作的印象聯繫起來。正如作家方英文所說:“滄桑這個詞,唯有用在陳忠實臉上,才叫傳神。這麼說吧,滄桑這個詞、這兩個漢字,等待了幾千年,才如願以償地準確地落實到陳忠實的臉上。”他的眉宇裏有一種安寧和善的光輝,採訪過他幾次,發現他是一個很好的採訪對象,語速不快,應答準確,無論怎樣敏感的話題,他都答得很坦然,就像對方問的不過只是“你吃過了嗎”,內心毫無阻滯,那種從容,是風過蓮塘,雨落深澗,而出自他口的陳氏話語是帶有明顯個人LOGO的,不需任何潤色加工。

一部慷慨激昂的史詩

一位值得記載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作家不一定要高產,卻一定要有一部作品轟轟烈烈,慷慨激昂。《白鹿原》,是陳忠實歷時六年艱辛創作完成的,

1993年,陳忠實寫出50萬字的《白鹿原》,該部作品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的白鹿村爲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濃縮着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出版後的暢銷爲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所罕見。

據陳忠實說,爲了創作這部作品,他用了兩年時間準備,用了四年時間寫作。這就是說,陳忠實是在44歲時開始準備這部後來被其稱爲“死後墊棺做枕”的作品,至50歲時才完成。陳忠實說,他寫這部作品,共寫了兩稿,第一稿拉出一個大架子,寫出主要情節走向和人物設置,第二稿是細緻地寫,是完成稿,精心塑造人物和結構情節,語言上仔細推敲。1993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白鹿原》單行本。此後,他一直沒有再寫長篇。這不禁令人想起他著名的“蒸饃理論”:創作就像蒸饃一樣,面要好,酵頭要老,工夫要到,氣要飽。蒸饃過程中,千萬不敢揭鍋蓋,一揭就跑氣了。

陳忠實本人在談《白鹿原》創作靈感時說:“當初,是一位老人向我粗略地講述了一個家族的序列,其中說到一位族長式的人時,他說這個人高個子,腰總是挺得端直端直的,從村子裏走過時,那些在街巷裏袒胸**懷給娃餵奶的女人們,全都嚇的跑進街裏頭去了……這幾句話點出了一個精髓,讓我幾乎一下子就抓住了筆下人物的全部靈氣!”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加上陳忠實自己對渭河兩岸民間“精髓”的親身體會,小說就由一個人物引出一羣人物,有了故事也有了框架,就有了《白鹿原》。當然,那些民間的人物進入他的作品,已不再是原本的藝術形態了,而是潛伏或依附在作家主觀能動性之上,不僅閃現着民族生命歷史長河扭曲而不息的身影,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識,而且亮出了時代靚麗的身姿,有着鮮明的時代氣息。

小說的結尾是悲劇頂點,一個接一個死亡之後,白嘉軒之女白靈的死亡是最後一個死亡。話劇《白鹿原》 的舞臺上,冷風悽悽落葉飄零,漫天大雪的荒原,一大羣土生土長的陝西民間藝人在流淚演唱,恣肆汪洋的老腔,唱出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悲蒼,滄桑、蒼白、蒼茫、蒼涼……其中 “烈”、“沉”、“憨” 是三大主味,讓人震撼、淋漓、心疼!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精神和心靈危機,沒有深刻的生活閱歷和生命體驗的人,是無法體察到他作品中的深刻,領悟到這樣的一本書能帶來的意義。

影視舞話《白鹿原》全面開花

從1997年《白鹿原》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這部鉅作,就在時間的淘洗中慢慢沉澱着經典的特質,作品一版再版,一直處於暢銷和常銷之中,被國家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被評爲“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入選改革開放“30年30本書”,一系列和《白鹿原》有關的藝術再創作活動此起彼伏:秦腔、話劇、舞劇,雕塑,連環畫,還有現在的電影電視劇。

8年來,《白鹿原》的執導權在張藝謀、陳凱歌、吳天明、田壯壯、王全安的手中轉了一圈,最後又回到了王全安手裏。

一次又一次憧憬,一次又一次失落。一直沒問他這個話題,想像得出他深埋的情緒,是期待?壓抑?是不是一次次幫助自己涉過幾近臨界的心理危機?然而,他始終是真誠平靜的。前幾天,電影《白鹿原》終於結束漫漫成影路,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全球首次新聞發佈會暨開機啓動儀式前,記者致電陳忠實,他說路遠時緊,不去參加發佈會。但如果在陝西開機,則是一定要到現場的。

對於導演王全安,陳忠實評價說“王全安導演是很有藝術講究、有追求的導演,從他前幾部作品能看出來,他不是那種譁衆取寵,搞熱鬧的導演,他是很可信賴的人。”說到幾經波折後,電影終於要開拍時,他也頗有感慨,唏噓之餘說:“早拍兩年,晚拍兩年,現在說來只是早晚問題,關鍵是把事做好,讓觀衆、讀者能滿意,這是最好的”。那個時刻,我在電話這端,看見他說道自己對於內心情緒的窺見。 本報記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