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影 > 華語片場

荒野獵人電影的上映時間 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荒野獵人電影的上映時間 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荒野獵人》在敘事中運用了大量沒有人物的空鏡頭,經常性地將數個空鏡拼貼成段,每一個鏡頭都如詩如畫,自然光和環境真實天氣變化更平添傳奇色彩,場面或是純淨或是遼闊

荒野獵人上映日期

中國 2016年3月18日
新放映
《荒野獵人》很像《聶隱娘》。
這個想法在觀影的中途擊中了我,糾纏不去,以至於觀影結束後許久,我還在腦海裏比對着這兩部電影的相似和差異,並津津樂道地跟周圍的人安利這個他們並不認同的想法。
每一個細節都極盡華美的《聶隱娘》,和殘暴真實的《荒野獵人》,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可是仔細對比之下,兩部片子的相似又是千絲萬縷的。
最顯而易見的是敘事表達方式上的某種方式。兩部影片的核心故事其實都很簡單,《荒野獵人》講述的不過是爲灰熊所傷的Glass被同伴遺棄在暴風雪中,爲了報復殺害自己兒子的同伴,艱難求生,最終實現復仇的故事,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劇情被拍成電影,要賦予其更多的意義和內涵,靠的是導演敘事表達的統籌。
和《聶隱娘》一樣,《荒野獵人》在敘事中運用了大量沒有人物的空鏡頭,經常性地將數個空鏡拼貼成段,每一個鏡頭都如詩如畫,自然光和環境真實天氣變化更平添傳奇色彩,場面或是純淨或是遼闊,北美叢林的壯麗風光盡收眼底,簡直是在向“空鏡不夠轉場用”的新手導演炫耀選好取景地的重要性。這樣大量的空鏡頭會讓部分觀衆覺得乏味而不知所云,但實際上每一個看似毫無意義的畫面都在渲染一種氣氛和情緒,整體上塑造影片壯闊的氛圍。

因爲喉嚨受傷而不能言語,且孤身一人涉足荒野,這樣的設定,作爲主角的小李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裏都是沉默不語的,對其情緒起伏和思想變化的描述,在人物的動作表情之外,景物也成爲了重要的表達手段。

《荒野獵人》在敘事中運用了大量沒有人物的空鏡頭,經常性地將數個空鏡拼貼成段,每一個鏡頭都如詩如畫,自然光和環境真實天氣變化更平添傳奇色彩,場面或是純淨或是遼闊

小李在找到兒子屍體後悲痛欲絕,之後的鏡頭就是濃霧從落基山脈上飄渺而下,宛如一種沉痛的哀悼。而在小李荒野求生的過程中,大片的荒野鏡頭除了展示環境的艱苦,也通過其冷峻某種意義上暗示了人物的堅韌頑強。這樣每一幀畫面都在講述的手法,實在是很像沉默不語的《聶隱娘》的表述。
生存。在這樣遼闊堅韌的環境裏,生存下去,纔是最重要的因素。爲了生存下去,一切都是可以容忍的。
小李堅忍地靠雙手匍匐前進,用生猛的火燒來處理傷口,像熊一樣捕捉小魚並馬上撕咬吞下,大口吃着滴血的生肉,這些幾近變態的行爲在足夠的環境渲染下顯得理所當然。當生存都成爲問題,顯然不是什麼挑食的時候,飢不擇食是理所當然的,小李的這些行爲確實顯得蠻荒而粗礪,切實地與原始的環境融爲一體,在這片文明尚未到達的土地,生存是唯一的本能。
表面上,復仇是這部電影的內核,就像它在香港的譯名《復仇勇者》。小李飾演的Glass執着於復仇,對復仇的渴望支撐着他戰勝所有看似不可能的苦難,掙扎着怒吼着走出荒野,一路追索自己的仇人。他在石頭上一次次寫下“Fitzgerald kill my son”來提醒自己勿忘仇恨,在身受重傷,剛剛回到舒適的營地時還堅持親自出徵捉拿兇手。
這與清教徒有仇必報的思想相合,但更重要的,是最後他選擇了放下的坦然。歷經千辛萬苦,幾次戰勝死神才走出叢林的他,找到了仇人並與之搏鬥,在最後一刀了結仇人的關口,他卻選擇放下,將仇人交給河流對岸的印第安人處理,不再執着於親手了結仇人的性命。
這種就差臨門一腳的行爲看似荒謬,但也並非不能理解。Glass不是一個殺戮成癖的人,復仇的過程中,他清楚地知道即使殺了眼前的仇人,兒子也不會回來了。所謂復仇,不過是殺戮的循環,他爲兒子拼搏至此,已經是對兒子的告慰,某種程度上,他的復仇已經完成。
更何況,文明社會的法律和規則始終約束着這羣蠻荒之地的文明人的行爲。人無權剝奪別人的生命,Glass的隊友們寧願放任他等死,再給他一個體面的安葬,Fitzgerald試圖給他“安樂死”的做法會受罰,對法律和隊長的尊敬,也許是Glass放棄最後殺人的考量,他不至於淪落到與殺人犯Fitzgerald相同的地步。
另一方面,與印第安女子相愛的Glass深受印第安人傳統文化和信仰的薰染,印第安人的天命觀支撐着他一次次戰勝困難堅持前行,而在最終,也是印第安人“復仇在於天命”的思想讓他決定放下。在重創對手,自己同樣精疲力竭的時候,模糊的意識間的Glass看到一隊印第安人,無異於看到了神靈,他將仇人交給印第安人的做法其實等同於將復仇的決定權交還到了神明手中。你可以把這種行爲理解成借刀殺人推卸責任的狡詐,也可以理解成《聶隱娘》式的放下一切的淡然。天命至此,何須強求?
與《聶隱娘》相似,《荒野獵人》是一部需要閱讀大量相關背景資料去了解當時環境才能讀出更多故事之外的韻味的片子。看《聶隱娘》需要了解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狀況,而《荒野獵人》的背景則是早期美國殖民擴張史。

19世紀初期,獨立不久的美國剛剛站穩腳跟,就開始試探性地向西部伸展拳腳,掠奪印第安人的領地,將他們向西驅逐,一連串的“印第安人戰爭”陸續打響,甚至開始了對印第安人的大屠殺。試圖在美洲殖民地摻一腳的法國人介入其中,而印第安不同部落之間的傳統仇恨和戰爭也使得戰況更加錯綜複雜,本片中涉及的Pawnee和Sioux兩組就是經常交戰的世仇。

《荒野獵人》在敘事中運用了大量沒有人物的空鏡頭,經常性地將數個空鏡拼貼成段,每一個鏡頭都如詩如畫,自然光和環境真實天氣變化更平添傳奇色彩,場面或是純淨或是遼闊

《荒野獵人》的故事過程中多多少少地涉及到了這些背景,批皮草商人就是美國殖民者的先行兵,他們簡樸的村寨有着深嚴的防衛和種種規則,不難讓人聯想到美國初創時期的殖民者聚居地,他們入侵Sioux族人的領地,遭到攻擊,這一切都是印第安人戰爭的縮印,Glass所見的野狼圍攻野牛的場景,更是對這一現狀的直接隱喻。
另一方面,小李途中所救的印第安少女就是爲法國軍官所擄走,他爲救少女而殺法國軍官的行爲也多少暗示了英法兩國在北美殖民地的矛盾爭奪。至於小李的救命恩人,那個獨行的Pawnee族印第安人,則直言Sioux族的印第安人殺了他的家人,他孤身南下是爲了找到南方的同族部落。應該說他決定拯救小李的基礎之一就是小李能夠說Pawnee族的語言——小李死去的妻子就是Pawnee族人,他們還算是同族。
值得玩味的是,在19世紀後期,Pawnee部落事實上成爲了美國軍隊的一部分,Pawnee族人與白人爲伍。參與到了屠殺包括Sioux族在內的印第安人部落的戰爭之中,甚至因爲高效的追蹤和偵查能力而享有盛名。在影片中,出現的Pawnee族人如小李的妻子、兒子、救命恩人都顯得良善,Sioux族則多少有些蠻橫無理,這是不是美國人對待與之合作和爲敵的兩個印第安種族的不同態度的體現,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