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明星 > 大陸星聞

紅高粱電影莫言同名小說改編簡介 紅高粱電影犀利影評

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爲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

紅高粱電影莫言同名小說改編簡介 紅高粱電影犀利影評

《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

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爲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1988年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爲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

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爲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

劇情簡介

九兒19歲時,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開燒酒作坊的五十多歲的李大頭。按鄉規,新娘子要被顛轎的方法折騰一番,但不管轎伕怎樣折騰,九兒始終不吭聲。九兒到了十八里坡後,與餘佔熬發生了感情。不久,李大頭死了,衆夥計不想再幹了,九兒勸住了衆夥計,又撐起了燒酒作坊。土匪禿三炮劫走了九兒,羅漢大叔和夥計們湊錢又將九兒贖了回來。但餘佔熬看到九兒頭髮凌亂,非常生氣,跑去找禿三炮,將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禿三炮用腦袋保證沒有動九兒,餘佔熬才罷休。餘佔熬在剛釀好的高粱酒裏撒了一泡尿,沒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九兒給它取名叫十八里紅。九兒的兒子9歲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沙口,燒殺搶掠。九兒搬出被日本鬼子殺害的羅漢大叔當年釀的十八里紅給夥計們喝,大家鬥志昂揚地去打鬼子。九兒挑着做好的飯菜去犒勞餘佔熬他們,卻被鬼子軍車上的機槍給打死。憤怒的餘佔熬和大夥抱着火罐、土雷衝向日本軍車。塵埃過後,餘佔熬拉着兒子的手,掙扎地來到九兒的屍體旁。日食,九兒的兒子放聲唱起了童謠:“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

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爲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

影片評價

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而爲人所稱道(《成都商報》評)

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羣像,歌頌了他們敢生、敢死、敢愛,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該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國人豪邁爽快的一面,跟中國內地電影一貫的哀傷沉重的傳統風格大相徑庭。攝影師顧長衛在取景和色彩的運用上有出色表現,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國電影罕見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暢快淋離(網易評)[4] 。

相比於《英雄》中分塊式的色彩劃分,《紅高粱》就顯得不那麼繁複。整部電影似乎只由黃色和紅色組成。在黃土高坡上,黃沙漫天,特別是顛轎這個段落,幾個轎伕連唱帶跳,帶起了滾滾塵土。身爲西安人的張藝謀用潑墨式的表象風格向它們表達着熱愛之情,那些黃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對象。而紅色則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紅”高粱,還有“我奶奶”的紅蓋頭、紅轎子、紅鞋子,窗上的紅窗花、碗裏的血紅的高粱酒、紅彤彤的爐火,還有最後日食時那徹底變成紅色的世界。這份鮮豔的色彩的出現,更能表達出陝北人的熱情與豪爽,呈現了中國農民向上的精神狀態(鳳凰網評)。

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爲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

《紅高粱》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繫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蕩蕩的生命觀。因此擺在觀衆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紅高粱》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影片,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讚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讚。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影片中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爲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與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紅高粱》雖然也承載了導演對生命主題的意念,但並不是完全像《黃土地》等探索片那樣淡化情節,靠純粹的電影視像語言的震撼力來直接表達導演的意念。張藝謀在這部影片中是從實處入手,從規定情境下的具體人物性格人手,編織一個完整、美妙動人的故事框架,從而使意念通過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爲、動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來。

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爲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

影片自身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這條敘事線大部分由畫外音來完成。影片一開始,還是全黑的畫面時,聲帶上就傳來了“我”的敘述;“我給你說說我爺爺我奶奶的這段事,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還有人提起。”這是一個以現在時進行回述的視點,這個“我”在此是一個故事的敘述者。由於他沒有在故事中出現,按理是一個客觀的敘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後代,這又使得他具有某種參與意識,從而又具有被敘述的意義。因此,這個視點是非常奇特而又新穎的,它使導演在處理全劇時有了一種遊刃有餘的視點參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時,他的敘述的特點把故事拉遠,又具有歷史的間離效果。在此視點基礎上,導演在這開場白中道明瞭故事的虛構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從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納入非現實的時空之中。畫外音在影片中出現了12處。而影片中的人物關係、周圍環境、時間轉換等幾個主要情節轉折點,幾乎都是由畫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與麻風掌櫃李大頭的關係,高粱地的“鬼氣”,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規矩,李大頭被殺,禿三炮綁走我奶奶的過程等。畫外音這部電影中還承擔了一種“預敘”的功能,如擡轎出發時畫外音就告訴觀衆,轎把式將成爲我爺爺,這就增設了觀衆的“期待視野”,使畫面故事的進展更富有張力(電影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