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明星 > 大陸星聞

徐鼕鼕:問道天地間 悟得“心造境”

2002年至2005年,創作《圍與不圍》組畫;2003年,完成《詩》組畫;2005年至2006年,創作《距離二十三》組畫;2007年,創作《神靈十則》組畫;2008年至2010年,創作《太極》系列組畫;

徐鼕鼕:問道天地間 悟得“心造境”

  《心海》 彩墨紙本 1988

徐鼕鼕,中國畫家,1959年生人。

少年時便在故宮臨摹古畫,劉海粟、吳作人、劉開渠、王森然等大師級藝術家都曾對他深有教導。

28歲,中國美術館在主大廳爲其主辦個人作品展,作品成爲館藏。

30歲,成爲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次年更成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1990年,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了徐鼕鼕個人作品大型巡迴展。

1997年起,創作實施了歷時五年的《陽光與和諧的夢想》大型行爲藝術,全球上千家文化藝術機構收藏了《徐鼕鼕畫集》。

2001年,聯合國主辦《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畫家徐鼕鼕回顧展》,作品《聽聞殘雪話春曲》被聯合國永久收藏,這是聯合國第一次收藏中國畫家的作品。

2003年至今十餘年,歸隱田園,創作、遊歷、問道,創立中國抽象繪畫流派。對他深有教導。

28歲,中國美術館在主大廳爲其主辦個人作品展,作品成爲館藏。

30歲,成爲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次年更成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1990年,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了徐鼕鼕個人作品大型巡迴展。

1997年起,創作實施了歷時五年的《陽光與和諧的夢想》大型行爲藝術,全球上千家文化藝術機構收藏了《徐鼕鼕畫集》。

2001年,聯合國主辦《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畫家徐鼕鼕回顧展》,作品《聽聞殘雪話春曲》被聯合國永久收藏,這是聯合國第一次收藏中國畫家的作品。

2003年至今十餘年,歸隱田園,創作、遊歷、問道,創立中國抽象繪畫流派。

  徐鼕鼕近照

遇人

古畫中覓得相知,提出“心造境”的藝術思想

徐鼕鼕懂事時,正逢“文化大革命”開始。在那個文化荒蕪的年代,書香之家尚存的些許字畫,成爲少年鼕鼕的精神家園。“在我的小屋裏掛有一幅徐悲鴻所繪的《鵝》圖和沈尹默的行書條幅,一到晚上我喜歡靠在牀上默默地看着,有時看着看着便進入夢鄉,手中還握着金石家壽石工所刻的青田閒章。在那個年代,也算是苦難中的雅興了,這也許是我日後從事繪畫藝術的啓蒙吧。”

  《山清水秀》 設色紙本 1974 (法國私人藏家收藏)

上世紀70年代,十來歲的徐鼕鼕開始到故宮臨畫。當時故宮的繪畫館在一處長廊,每年將不同的古畫拿出來晾曬,便會舉辦不同的展覽。徐鼕鼕對元、明、清各代名畫十分癡迷,常常兜裏揣上幾個饅頭,一臨就是一整天。最初,徐鼕鼕每每自己帶着作畫的水盆往返,臨畫時,工作人員也總會說:“小畫家,你離着遠些。”去的多了,工作人員逐漸喜歡上了這位小畫家,帶着他去食堂吃飯,水盆也可寄放在故宮裏,不用來回拿了。

2002年至2005年,創作《圍與不圍》組畫;2003年,完成《詩》組畫;2005年至2006年,創作《距離二十三》組畫;2007年,創作《神靈十則》組畫;2008年至2010年,創作《太極》系列組畫;

  《自畫像》 設色紙本 1975

徐鼕鼕漸悟“心摹”二字。他說,“觀古畫似交友,畫如其人,十米之外便知張三、李四,他們各有不同,在那裏有好友也有過客,如同生活中交友一般,各有所愛。所以每次去故宮繪畫館臨摹古畫,便覺似與仙人的一次‘雅集’,神仙相會,有說有笑,筆墨神往,溫文爾雅。”

  《墨鳥圖》 水墨紙本 1980 (南京博物院收藏)

元四家中的倪雲林是徐鼕鼕之最愛,也是他的“指路高士”。每每見到倪的畫作,徐鼕鼕的內心總是涌起波瀾,久久不肯離去。幾十年後,徐鼕鼕把自己的歸隱之地取名爲“雲歸處”,向他敬慕的這位雅士致意。

明代的徐文長(青藤)和朱耷(八大山人)都是徐鼕鼕尊敬的畫家。他們的人生都十分坎坷悽苦,但徐鼕鼕懂得他們皆爲人品極高又不隨聲附和的文人。徐鼕鼕自述道,“1991年文化部在南京博物院舉辦我在十省市的巡迴畫展,有幸看到青藤的水墨長卷《雜花圖》。觀後,藏者問作何感想,我啞然無語,心裏只是流淚。我字號‘苦藤’中的‘藤’字,便取自其意。”八大山人筆下的枯木、小鳥、荷塘、怪石、山巒,無不讓他深思。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徐鼕鼕所繪的作品都來自於他們的意境。比如他畫的《秋天裏的荷塘》,敘述的是一隻翠鳥在深秋裏久棲在敗荷之上仰天長嘆,著名作家蕭軍見此畫,深爲打動,題詩一首:“一莖撐天地,風雲憑來去。息罷一展飛,去住雙無跡。”想來,那無奈寂寥的心情,不僅是蕭老的,也是八大的,更是徐鼕鼕的。

  《秋天裏的荷塘》 水墨紙本 1984

研讀古畫、與古人相遇相知的過程中,徐鼕鼕感悟到,中國繪畫講究人心,講究人與自然界的關係,遵循“天人合一”的理論。所以,他在臨摹的過程中,主要是體會先賢如何去了解和觀察自然界的,並如何探求人類與宇宙之間的關係。他體會到,畫畫不是目的,問道纔是根本;繪事是一個從“技”入“道”、追求無知之知的過程。

深受宋明兩代心學、理學大家的影響,二十出頭的徐鼕鼕在上世紀80年代便提出了“心造境”的藝術思想。“心”指人心,“造”爲創造,“境”指意境,強調作畫要“用心靈去創造意境”。

2002年至2005年,創作《圍與不圍》組畫;2003年,完成《詩》組畫;2005年至2006年,創作《距離二十三》組畫;2007年,創作《神靈十則》組畫;2008年至2010年,創作《太極》系列組畫;

  《竹林人家》 設色紙本 1987

尋山

什麼是山?什麼是水?什麼是山水間?

徐鼕鼕對“山水”念念不忘。在他眼中,中國繪畫“人物”、“山水”、“花鳥”各科,唯山水畫最爲獨特,“它不同於西方風景繪畫,而是中國人對山的一種特殊的神往與崇拜。”

“什麼是山?什麼是水?什麼是山水間?”徐鼕鼕放不下這些追問。從1984年起,他開始了對中國山脈的行走。尋山之前,他對中國所有的山脈、河流分門別類,查閱了歷代的相關文獻、詩歌和繪畫,制定了尋山路線——東到普陀山,西到崑崙山脈,北到大興安嶺,南到五指山,按古法尋山問道。數年間,徐鼕鼕走訪了國內數十座名山大川。

  《澄懷觀化圖》 設色紙本 1979

對山水的尋訪和刻畫,讓徐鼕鼕的人生有了本質的昇華,數以千幅的寫生稿和一大批組畫,其靈感都是在尋山問水中產生的。登高遠望,條條江河繞山而過,奔向大海,他的心也隨之變得博大,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國古老哲學有了新的理解。

他說,畫者不是見山繪山,而是追求人們心目中的仙境和“神仙”的生活,孕育着“道”的奧祕。尋山、觀水,皆在悟道。“上善若水”是對生命的崇尚,天地有大愛,卻體現在那一滴柔弱的水中。山之縱橫,石之百態,總離不開水的雕琢。行於山水間,嵐氣清潤,陰陽中和,一派祥和的氣象。這種和諧的自然觀,浸潤人心,這也是山水畫的靈魂所在。

  《雲過鬆風圖》 設色紙本 1985

那一刻,他懂得了超然的和諧宇宙境界。問道山水間,徐鼕鼕的宇宙觀逐漸形成。山水的千姿百態、四時朝暮,都融匯在他的筆墨之中。

由此,而立之後的徐鼕鼕,對“心造境”的理解,從“身心合一”發展至“天人合一”。“心”即爲“宇宙”;“造”通“易”,求變;“境”又爲“致良知”,其意在表達的筆墨要含善愛之心與仁德境界。

2002年至2005年,創作《圍與不圍》組畫;2003年,完成《詩》組畫;2005年至2006年,創作《距離二十三》組畫;2007年,創作《神靈十則》組畫;2008年至2010年,創作《太極》系列組畫;

  《秋風吹下紅雨來》 彩墨紙本 1985(中國美術館收藏)

行走

歷時五年、涉及80多個國家、千餘家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行爲藝術

1996年中旬,徐鼕鼕進入了青藏高原的崑崙山脈,延綿不斷的羣山,紫褐色夾着赭色的山體落在天邊,被微風撫摸着,一輪明月爬上了山脊,給那浩瀚靜謐的天際帶來了一絲明淨。立於高山之巔,徐鼕鼕忽然感悟到,21世紀中華文化迴歸世界,不僅是中國人的事情,而且是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沉寂百年之後又一次地復興,不僅因它自身的偉大,也是人類文明的需要。中華民族的復興,表面上看是政治、經濟的問題,最終還要體現在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的智慧如何進入世界,是徐鼕鼕與山水對話後產生的最爲深切的思考。正是在這種反思中,題爲《陽光與和諧的夢想》的創作產生了。

“向世界500家著名圖書館贈《徐鼕鼕畫集》儀式” 暨“陽光與和諧的夢想”行爲藝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啓動(1997)

《陽光與和諧的夢想》是一次歷時五年、涉及80多個國家、千餘家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大型國際性行爲藝術。是以1997年出版的《徐鼕鼕畫集》爲創作載體,用現代行爲藝術的方式放置到世界各地的圖書館與博物館中,以達到東西文化會通的目的。

  “陽光與和諧的夢想”行爲藝術在美國休斯頓舉行(1998)

  “陽光與和諧的夢想”行爲藝術在美國舊金山舉行(1998)

1997年至2001年,徐鼕鼕的足跡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全球上千家文化藝術機構收藏了《徐鼕鼕畫集》。此創作主要講述的是,西方的文化所產生的文明充滿着“陽光”,而東方文化的基礎體現着“和諧”。徐鼕鼕所理解的和諧,不僅是人類社會,也包括宇宙間的萬物,人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他在創作中不斷地宣揚,中華文化古老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理論,應成爲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而這一創作也充滿着包容、仁義的態度以及“憂天下”的中國士人的情懷。

聯合國副祕書長彼得羅夫斯基說,徐先生這幾年的創作與聯合國所提出的“文明的對話”相吻合。

2002年至2005年,創作《圍與不圍》組畫;2003年,完成《詩》組畫;2005年至2006年,創作《距離二十三》組畫;2007年,創作《神靈十則》組畫;2008年至2010年,創作《太極》系列組畫;

  《聽聞殘雪化春曲》 丙烯紙本 1999(聯合國收藏)

《陽光與和諧的夢想》的創作,思考和籌備的時間很長,如何實施這一龐大的創作,是需要智慧的。“首先,我力爭將這一創作遠離政治和商業,強調作品的獨立性,保持從容和儒雅的中華文化精神。再者,將亞洲、歐洲、美洲創作實施的地點、範圍、圖書館進行列定,並制定實施的有效路線。”

在創作《陽光與和諧的夢想》行爲藝術的同時,徐鼕鼕也開始遊歷歐美諸國,對西方的文化藝術進行了有計劃的學習和考察。他對西方文明的理解更爲深刻了,並具備了全球視野。“西方哲學總是向前一步,從外向內;中國哲學則願退後一步,由內而外,而達物我兩忘。”

  《紅河谷》 彩墨紙本 1988

融會中西,進入不惑之年的徐鼕鼕對“心造境”中的“境”又有了新釋,從美學、哲學以及宗教的精神境界中進入到了宇宙世界,悟得超越倫理道德的天地境界,悟得萬物平等之博愛,悟得使萬物得到超度纔是根本。而《陽光與和諧的夢想》行爲藝術正體現了這一認識。

2002年至2005年,創作《圍與不圍》組畫;2003年,完成《詩》組畫;2005年至2006年,創作《距離二十三》組畫;2007年,創作《神靈十則》組畫;2008年至2010年,創作《太極》系列組畫;

隱逸

創作、遊歷與問道,創立中國抽象繪畫流派

繁忙的全球文化旅行,讓徐鼕鼕腦海中時常浮現一些新意,卻無法及時地賦予筆端,世俗的喧囂也使他不能冷靜地思考問題。從2003年起,徐鼕鼕在“大紅大紫”中決然隱去,在京城東北郊闢園歸隱。他說,他並非不求聞達之人,而是要潛心問道,靜心筆墨,專注文化創造,矢志中國繪畫創新。

他說,只有似一片落葉飄零的心境,纔可將靈魂放置在曠野、大漠之中,纔可感知到宇宙間靈魂跳動的軌跡。

  《佛家》系列組畫——寂靜 丙烯紙本 2000

十餘年的隱逸生活,是“創作”、“遊歷”、“問道”。

——人融於萬物中,宇宙萬物平等,人類應對萬物皆具愛心,人類的快樂、幸福及一切精神狀態,應建立在天、地、人以至萬物的宇宙概念上。他的宇宙觀形成了,他的內心與宇宙之心同靜。人心與物相通,一己與萬物同化,將“小我”化於“大我”以至“無我”,達到宇宙間的萬物氣韻平衡……

  《太極》系列組畫——迷失的快樂第3號 丙烯紙本 2008

隨着自有宇宙觀和“心造境”藝術思想的成熟,徐鼕鼕在中國的哲學裏尋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爲其繪畫語言,他的中國抽象繪畫也在山重水複中豁然開朗,一個既不同於傳統中國畫、也不同於西方抽象繪畫的新的繪畫流派產生了。

徐鼕鼕是從精研中國傳統意象繪畫、西方印象繪畫而進入到抽象繪畫領域的。他的中國抽象繪畫有着特定的主題表達。抽象藝術的思維和手段,幫助他從意象繪畫和印象繪畫的表現內容中解放出來,自由自在地在筆墨丹青中去表達他對人類廣爲關切的問題的抽象思考,如文化的演變,國家的產生與消亡,以及人類的精神狀態。

  《無根的神韻》 紙雕塑、水墨紙本 2011

一系列中國抽象繪畫組畫被創作出來了。

2002年至2005年,創作《圍與不圍》組畫;2003年,完成《詩》組畫;2005年至2006年,創作《距離二十三》組畫;2007年,創作《神靈十則》組畫;2008年至2010年,創作《太極》系列組畫;2010年,創作《無根的神韻》……

  《神靈十則》系列組畫第五號——傲世 丙烯紙本 2007

2013年至2014年所創作的《四季》組畫,使得徐鼕鼕的抽象繪畫進入到了g.c的階段。徐鼕鼕自己這樣寫道:“它使我對‘天、地、人’有了嶄新的感悟,它不同以往,不再是人們感覺到的天地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人類自身在宇宙間靈魂跳動的軌跡,它表現得如此的自在。融色之水,多取於自然之物。百色入洗揮毫而潑之,水色交融如瀑而泄之,遇古老之宣紙,頓肌理萬般浮現,層層疊染,一層一變,氣象萬千,整個畫面氣韻非常,脫盡前人之筆意。”

2002年至2005年,創作《圍與不圍》組畫;2003年,完成《詩》組畫;2005年至2006年,創作《距離二十三》組畫;2007年,創作《神靈十則》組畫;2008年至2010年,創作《太極》系列組畫;

知天命之年,徐鼕鼕對“心造境”的“境”又有了新悟,從美學、哲學以及精神境界歸入到了現實生活。“心”即爲佛,是宇宙本體,“造”在於變化中的道,在“出世與入世間”,而追求的“境”,卻落在了“入世”的儒家生活裏。

他將所悟之“道”融於生活的點點滴滴。“心造境”已不僅是他的藝術思想,更成爲了他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