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音樂 > 歐美音樂

貝多芬月光旋律優美 令後人讚歎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

貝多芬月光旋律優美 令後人讚歎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這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光奏鳴曲是貝多芬將它獻給自己第一位戀人,並欲娶之爲妻的桂齊雅蒂女伯爵。然而當時他們已分手,貝多芬也正經受着失戀和耳疾帶來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這樣背景下完成的。奏鳴曲中包含着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聰的音樂家用心和靈魂譜寫而成。琴音輕推慢陳,如傾瀉一地的月光,緩緩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許久不曾碰觸的角落,勾起回憶聯翩。月光奏鳴曲一共分爲三章。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爲奏鳴曲形式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了許多的憂傷和傷感。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爲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此章中,樂曲形式輕快,展示了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情起伏不平,又不甘沒下的場景。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

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此章展示了貝多芬不畏艱辛,失聰和戀愛失敗的情況下仍繼續創造的精神。樂聖貝多芬的《月光曲》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懼。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正過着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爲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爲“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裏,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爲家喻戶曉的名曲。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鬱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一樂章,讓人想起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