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影 > 華語片場

編劇張三:一個想做《霸王》另一個值得敬畏

)  王全安拍攝的220分鐘電影《白鹿原》曾請過一些影評人及至親好友看過,張三(化名)就是其中之一。編劇張三覺得,無論是未剪的,還是剪後的,這部電影都暴露了導演控制力不夠的事實。

編劇張三:一個想做《霸王》另一個值得敬畏

《白鹿原》宣傳海報

編劇張三:一個想做《霸王別姬》另一個值得敬畏

(知名編劇,根據被訪者要求隱去真實姓名。看的是蘆葦劇本2004年版,即網絡曝光版和王全安拍攝臺本。看過《白鹿原》公映版及220分鐘版。)

王全安拍攝的220分鐘電影《白鹿原》曾請過一些影評人及至親好友看過,張三(化名)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微博上一片“交口”,大家紛紛用各種能想到的形容好得不得了的大片的詞兒來形容它,並且對自己能有幸提前看到這一註定不會在院線公映的版本顯得傲嬌無比。但事實是,這種資格或許值得炫耀,但即便是220分鐘的版本,是不是真的那麼好,無從考證。

編劇張三覺得,無論是未剪的,還是剪後的,這部電影都暴露了導演控制力不夠的事實。當然,事易時移,蘆葦不也是在不同的時間在是否署名、怎麼署名的問題上反覆不定麼?時間,周圍的聲音,對一個人對某部作品的判斷產生必然的影響,是一定的。

蘆葦可能想做成《霸王別姬》

“我看完蘆葦的2004版和王全安的導演臺本,直觀的感受就是臺本和完成片沒多少差別,除了少量的剪輯之外。我更傾向於蘆葦的版本,那個更是按類型片改編的,就是正劇、歷史劇、悲劇。”

“兩人的側重點有明顯的不同。蘆葦的劇本以白嘉軒爲主線,串聯了半個世紀的故事。看一個劇本好不好很重要的一點是結構,蘆葦的劇本結構完整,節奏均勻,前後呼應。而王全安的版本明顯是受了蘆葦的影響,不過中段跑偏了。從田小娥出來後,跑偏了。她的故事獨立出來了,跟前後都不搭。從她出場一直到死,導演的重心一直偏在她身上。好像把兩個故事放到一個電影裏來講。而蘆葦的劇本中,田小娥是重要的附着在白嘉軒這條主線上的人物,他的劇本更好。但結尾處理得稍微差些——電影劇本最難處理的就是結尾。”

“劇本一般來說不像小說那麼容易閱讀,它更像一張施工的圖紙,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需要拍完的電影把它完全體現出來。王全安的臺本戲劇張力還可以,但落實到影像上,我會問爲什麼這個地方這麼處理,爲什麼那個地方那麼處理。這就看各人的偏好了。”

“蘆葦的劇本雖然纔是第二稿,還沒有完整地表達他的意圖,但能感覺出來,他似乎是想把它做成像《霸王別姬》那樣的。而且,憑我的判斷,他的劇本拍成電影的話,應該可以控制在3個小時以內。他的劇本從敘事節奏來說有張有弛,起承轉合,每場戲之間有聯繫,有自然的推動。”

王全安認真得令人敬畏

“我同意蘆葦說王全安是短跑好手但不適合跑長跑的說法。他之前的電影都不是大格局的東西,而電影《白鹿原》的節奏是有問題的,時間太長。一般電影在2個半小時已經達到了商業放映的極限。導演在拍攝的時候應該有一個以公映版本爲基礎的完整方案。否則說明導演的控制能力是有問題的。”

“當初看220分鐘版本的時候,也沒有覺得是史詩或者經典。但能感覺那是一部多年未出現過的認真的電影。導演用‘最笨’的方法拍了一部電影。爲什麼說最笨呢?就像一塊石頭橫在路上,有人會繞道,有人會通過槓桿之類的方法移走它,但王全安選擇了一點一點把它推開。這過程中體現出的力量感是讓人敬畏的。這是手法選擇的問題,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尤其是現在這種功利的、現實的電影環境下,很少有人會做這種事。”

“一部電影不能以最好的狀態呈現出來是很可惜的,但以一個220分鐘的版本談論一部電影的好壞是不合時宜的。因爲明知它不可能在電影院呈現給觀衆。而且,太長的電影,它的娛樂性、思想性、藝術性給觀衆設置了更高的門坎。”

“而《白鹿原》的娛樂性比較弱,它採用了很多中全景,舞臺調度的方式,長鏡頭,太依賴演員表演的支撐。這是一般拍藝術片的手法。可是不符合市場的口味。所以有人說王全安是學第五代最像的第六代導演。但現在的時代,要求你跟第五代是有區別的。”

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太不專業

“一部電影還在公映檔期,編劇就跳出來公開表達不滿還是很少見的。我覺得原因很複雜。首先,國內電影行業目前是沒有製片人中心制的。製片人中心制的話,就是製片人找不同的人負責不同階段的工作,編劇寫劇本,導演拍攝,剪輯剪片子。當然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的交接中會出現分歧和偏差,製片人就要負責協調,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的編劇一般是兩種工作的方式。一是委託創作,就是導演已經確定,他有他的想法,找來編劇,請編劇把他的想法寫出來,變成劇本。這其實是導演工作的延伸,也就是導演中心制的體現。第二種是編劇把劇本全寫完,交給片方,片方再找合適的導演來拍。這種方式在國內比較少,算是導演是編劇的延續。李檣(《立春》、《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等電影的編劇)的劇本大部分是這麼弄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誰更強勢的問題。製片人中心制是同一人主導,不同階段不同人負責;蘆葦和王全安這件事就是兩人分別主導,缺少溝通,最後彼此誤會、不滿。蘆葦和製片方好像並沒有財務上的糾紛,這就說明,主要還是對藝術追求的方向不同導致了後來的情況。”

“但雙方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中國電影工業體系不夠專業造成的。一般來說,專業編劇寫的劇本交給導演的時候是不足以拍出來的,導演一定要有所修改和彌補。編劇的劇本很多都是文學性描述,是無法直接呈現到畫面的。這就需要一個協調的機制。現在的制度有問題,電影的生產環境要求有時導演一人要幹倆人的活,那怎麼辦?編劇寫的不是他想表現的。這就需要一個好的製片人來統領。”

“不過話說回來,一般我們寫劇本,在合同上都會註明怎麼署名,位置,排序等等。這些不需要等到片子拍完要上映了再討論啊。”(範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