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生活 > 經驗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50個字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是什麼

經驗3.02W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50個字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是什麼

1、端午節的由來

(1)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爲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2)在抗戰相持階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廣大民衆的愛國熱情,更讓屈原的愛國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錄。

(3)宋穎認爲,端午節本不是爲了紀念屈原而起,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端午節逐漸與屈原和愛國主義緊密聯繫在一起,併成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2、端午節傳統風俗

(1)吃糉子

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

(2)划龍舟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3)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最讓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白蛇傳》中許仙聽信法海讒言,在端午節這天將雄黃摻入酒中給白娘子喝,使其變回原形

(4)掛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5)掛艾草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7)破火眼

在江蘇、江西等地,端午節當天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8)打李子

舊時在四川成都等地方的人在端午節當天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9)洗龍水

在海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10)畫額

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11)躲五

農曆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古時稱五月爲惡月。並認爲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父母要將未滿週歲的兒童帶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12)遊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爲遊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爲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