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生活 > 經驗

筷子的來歷民間故事 關於筷子的簡介

經驗4.7K
筷子的來歷民間故事 關於筷子的簡介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裏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爲“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啓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爲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爲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爲22-24釐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爲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爲快兒”。因爲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爲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爲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爲快子者,忘其始也。”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爲“快”,但清康熙並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爲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爲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