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影 > 歐美片場

黑天鵝電影的臺前幕後 不僅僅是一部電影

《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美國電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庫妮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率先放映。

黑天鵝電影的臺前幕後 不僅僅是一部電影

《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美國電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庫妮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率先放映。《黑天鵝》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着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

劇情簡介
圍繞娜塔莉·波曼飾演的妮娜,一位紐約的芭蕾舞演員展開,她與母親——退休的芭蕾舞演員艾麗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職業目標。好機會終於降臨,當導演托馬斯(文森特·卡塞爾)決定爲新一季《天鵝湖》挑選新演員時,妮娜成爲了第一候選人。不過,她還有一個競爭者,莉莉(米拉·庫妮絲),托馬斯要求舞者不僅僅能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鵝的詭詐與y.d。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鵝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漸漸的,兩位舞蹈演員的競爭與對抗進入扭曲的狀態,妮娜開始魯莽、不顧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這也將毀掉她.
幕後花絮
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認爲《黑天鵝》和《摔跤手》是姐妹片。
影片中有一場兩個女人之間的牀戲,爲了能讓娜塔莉·波特曼不那麼尷尬,米拉·庫妮絲建議她在拍攝前喝一點酒。於是波特曼便喝了整整一瓶烈性的龍舌蘭酒。在接下來的一天半時間裏,波特曼不得不醉倒在牀上。對此,阿羅諾夫斯基感到非常愧疚。
劇組最早曾經考慮要在法國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拍攝全片。但是最終由於預算問題而放棄了這個想法。
影片最初的劇本叫做《替補演員》(The Understudy),故事全部發生在紐約大劇院內。阿倫諾夫斯基很喜歡這個劇本,但是建議要把故事改成芭蕾舞演員的生活。

爲了拍攝好那些發生在後臺的故事,阿倫諾夫斯基特意在林肯表演中心的後臺觀察那些演員們是如何準備上場和下場之後的表現的。

《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美國電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庫妮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率先放映。

男主演文森特·卡塞爾把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比作紐約芭蕾舞團的編舞大師喬治·巴蘭欽。在卡索的眼中,巴蘭欽是一個懂得指導舞者的狂熱藝術家。
娜塔莉·波特曼推薦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庫妮絲扮演莉莉。米拉·庫妮絲從小就接受過專業的芭蕾舞訓練。阿羅諾夫斯基用Skype的視頻聊天就確定了讓米拉·庫妮絲扮演莉莉,沒有搞正式試鏡。
影片的作曲是克林特·曼塞爾,他和阿羅諾夫斯基合作了從《夢之安魂曲》開始的所有影片。在《黑天鵝》的原聲中,他使用了很多來自於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音樂元素。
紐約芭蕾舞團的演員、編舞本傑明·米派德,是影片的編舞並且在影片中扮演《天鵝湖》中的王子,後因此片與娜塔莉·波特曼結緣,成爲夫婦
早在2000年,阿倫諾夫斯基就敲定了娜塔莉·波特曼來扮演影片的女主角。
梅麗爾·斯特里普曾經是扮演妮娜母親艾瑞卡的候選。布蕾克·萊弗利爲莉莉這個角色來到過劇組試鏡。
這是第一部沒有演馬克·馬格利斯參與的阿羅諾夫斯基導演的劇情長片。在最早的劇本中,主角的名字叫做亞歷山大.
北美評價
不管是《紅菱豔》還是《彗星美人》都沒有《黑天鵝》這麼令人坐立不安。如果你想在講述女芭蕾舞王演員的影片中找到某種硬核的內容的話,那麼《黑天鵝》會是你的最佳選擇。(《好萊塢報道》評)

阿倫諾夫斯基掌握了早期波蘭斯基或者是柯南伯格的那種遊刃有餘,殷不緊不慢的拍攝電影的技巧。影片的後三分之一的那種令人驚悚和震驚的心理戲,像極了波蘭斯基的《冷血驚魂》和《羅斯瑪麗的嬰兒》。(出自《每日銀幕》評)

《黑天鵝》是2010年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美國電影。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和米拉·庫妮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率先放映。

劇情非常飽滿,充滿激情的告訴觀衆光榮與黑暗的荒謬。(《芝加哥太陽時報》評)
優美地將暴力元素鋪排在整部電影裏,並用漂亮的芭蕾作爲外殼。(《娛樂週刊》評)
中國評價
整個影片完全沒有外景拍攝,訓練廳、化妝間的長廊、黑暗的地鐵、舞臺、晃動的鏡頭,沒有白天明亮的光線,沒有天空。從開始到結束,故事始終被拘納在昏暗甚至黑暗中,正如情節對主人公內心的反覆壓迫。娜塔莉·波特曼以瘦骨嶙峋的身體、蒼白的臉、驚恐不安的眼神,完美地詮釋了那個清教徒般的舞者妮娜。影片舞臺上的分裂促成了現實中隱性人格的曝露,現實中的裂變反過來成就了舞臺上兩種極端角色的塑造。而芭蕾舞者追求至純至美藝術境界的瘋魔勁頭,令故事的主題更加濃縮經典。(出自《大衆日報》)
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將《黑天鵝》的格局控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無論是在故事、角色、內涵上都沒有太大的野心,觀衆只要認真欣賞,注意細節,片中所涉及的懸念就不會有含混不明的地方,這樣就容易拍出一部比較完美的小巧精緻的作品,讓藝術氣息充滿整部影片。在精神分裂和角色關係的種種懸念設計上,導演採用了一種“快速解謎”的方法,那就是製造懸念和驚悚之後,迅速揭示謎底向觀衆挑明,不讓觀衆產生虛實不分、晦澀難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