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館

位置:首頁 > 電影 > 華語片場

戀上本土小說陝西影視 文學作品的二次“銷售”

近來有不少大導演都將目光投向了小說作品。在國內影視圈好劇本一直是奇缺的,而陝西作爲中國文學的重鎮,其文學作品自然就成了影視創作最堅硬的基石。”  從文學寫作到影視改編,陝西作家正在走向一體化。

戀上本土小說陝西影視 文學作品的二次“銷售”

近來有不少大導演都將目光投向了小說作品。馮小剛借小說《餘震》說事,少了文學的痛多了電影的暖;張藝謀看上了小說《山楂樹之戀》,借用文學的美打造出影壇少有的純愛電影;王全安鼓足勇氣拍《白鹿原》,數年後那幅關中地區的世俗風情終於要以電影語言呈現。影視“戀”上小說是常事,不過,最近不少本土的影視人相中了本土的作家作品,陝西作家黨益民的作品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一路格桑花》在央視熱播,吳克敬小說改編的電影《羞澀》正在拍攝,還有電影《白鹿原》九月開機,“近親聯姻”究竟是段好姻緣還是嫁錯郎。

文學作品的二次“銷售”

陝西文學一直有着強烈的“觸電”情緣。在國內影視圈好劇本一直是奇缺的,而陝西作爲中國文學的重鎮,其文學作品自然就成了影視創作最堅硬的基石。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能耐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書籍通過影視傳遞信息,終歸是一種渠道。更不容忽視的還有一種現象:不少讀者是先接觸了影視作品,再回頭去讀書的,熒屏上的影視作品同時也促成了讀者的閱讀“迴流”。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億萬人在看由你的作品演繹成的電影、電視,這與幾千、幾萬讀者讀你的書,那種影響是無法相比的,小說和影視結緣,從某種角度而言,給了文學作品二次銷售的機會。

陝西作家嘗試二次“創作”

著名文學評論家肖雲儒表示,文學作品會促進電視、電影的發展,而電影更能讓觀衆欣賞文學創作,不論從文學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都是值得讚賞和鼓勵的。同時,肖雲儒認爲,創作就是要及時轉換市場,但不是盲目的追求。

電影《羞澀》的編劇就是小說作者吳克敬本人。這在陝西的影視圈裏是鮮有的。親任電影編劇,自己將自己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劇本,吳克敬表示,參與編劇也是對自己作品的第二次“創作”。“作家擔任編劇是對小說一種傳播領域的推廣,一種文化再現,我之前也有請過其他編劇但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從文學寫作到影視改編,陝西作家正在走向一體化。省電影協會副主席張阿利坦言,這樣的發展模式是有利的亦是可取的,也不會因爲影視作品的要求而違背作家的初衷。

陝西文學不易改編

陝西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會有很濃的文化底蘊,甚至會涉及到民族發展史、文化演變史和革命鬥爭史。陳忠實的《白鹿原》描繪的是西安附近的關中地區的世俗風情和世紀史;高建羣的《最後一個匈奴》所寫的就是“聖人傳道此處偏遺漏”的陝北高原的文化風俗;賈平凹的《秦腔》有很濃的風物民情、鄉土情愫,同樣深沉、厚重。西安一家影視公司的工作人員稱,陝西的文學作品雖然會有很強的閱讀快感,故事也講得不錯,但如果要改編成影視作品那是很不容易的。賈平凹的長篇小說《高興》是悲劇基調,卻被導演阿甘改成了喜劇,雖說電影《高興》口碑不錯,但對小說的命題而言卻是一種傷害。葉廣芩的小說《採桑子》被改編成電視劇《妻室兒女》,背離了原著的文化底蘊,情節混亂,成爲文化的一種虧損。小說和影視作品是兩種藝術形式,可能作品好,但不一定拍成影視劇就好,作品也許是個三流作家寫的,但拍成影視劇可能反響不錯。因此,影視和文學的“聯姻”千萬要慎重。

澳大利亞政府將在西安舉辦電影周

昨日記者獲悉,澳大利亞政府今年10月將在西安舉辦電影周活動,這是今年中國澳大利亞文化年的唯一一項電影文化活動。透過銀幕,古城觀衆們可以體驗到澳大利亞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普通人的情感生活。本次電影周將由曲江影視和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共同在曲江新區舉辦。

澳大利亞電影以專注故事和角色見長,其獨特的風格、深邃的主題已經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此次將有17部澳大利亞最新的頂級故事片與中國觀衆見面。其中包括在2009年戛納電影節獲得“處女片金攝影機獎”和第三屆年度亞太影展中獲得“最佳故事片獎”的電影《薩姆森和黛莉拉》,由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史詩大片《澳洲亂世情》,榮獲2009亞太電影獎“最佳動畫片”的《瑪麗和馬克斯》,以及澳大利亞資深電影明星布萊恩·布朗的黑色喜劇片《雙手》和他的最新力作《骯髒的交易》等等。

本報訊(記者 王嬌莉 實習生 郝芸)